第二七四章 激起殺心(第2/3頁)
章節報錯
李世民派人進入武德殿院中,對齊王府護軍撤離情況進行督查,直到撤出最後一兵一卒,才讓監門衛將武德門守衛接管。
李建成、李元吉私募勇士,私調突騎騎兵入京,遭到李淵訓斥,以遣散所募勇士,太子府右虞侯率可達志流放巂州,撤換武德門守衛收場。
李建成、李元吉與李世民之間的爭鬥,也暫時消停了幾日。
到了五月,天氣漸漸變得暑熱。
一日,觀音婢和李世民對坐於垂拱後殿,觀音婢身著輕薄的紗衣,手中不停搖著團扇,仍是香汗淋漓。
李世民看著觀音婢說道,「天氣越來越熱,我們是否找一個地方避一下暑熱?」
觀音婢發牢騷道,「聽說宜州鳳凰谷的仁智宮快要建好,到時候你肯定要陪阿爺到仁智宮避暑,我們母子卻無資格跟著去,只能靠手中的扇子來解暑了。」
說著,觀音婢將手中的團扇連著扇了幾下。
李淵崇尚節儉,不主張大建宮室。
李世民聽說,宜州鳳凰谷中仁智宮雖是名為行宮,實則是建得十分簡陋,並非宮殿建築,多為草房瓦舍,地方也狹小。
按李世民的估計,到時候他隨著過去,也要和隨行的護衛們一起在宮外搭設營帳居住,所以李世民也不想觀音婢帶著孩子們去湊這個熱鬧。
另外,李世民心中還謀劃著一件大事,也不想讓觀音婢和孩子跟著去冒險。
有了這個打算之後,李世民覺得還是讓觀音婢留在弘義宮為好,現在見觀音婢抱怨天熱,就笑著道,「我有一個好去處,說不定那裡可以躲避暑熱。」
觀音婢停下手中的扇子,問道,「是哪裡?」
李世民提醒觀音婢,「阿婢可否記得花園之中那處青屋瓦舍,小橋流水,蚘樹修竹。」
經李世民一提醒,觀音婢也恍然記起那個如詩如畫的地方。她迫不及待地道,「我們不如現在就去看看。」
李世民笑道,「阿婢如此沉不住氣,如今殿外烈日炎炎,能將人曬脫一層皮,我看還是晚上再去。」
觀音婢堅持道,「就是因為現在是一天中最熱的時候,我們過去看才能知道那裡有沒有避暑的效果。」
「出了殿門有出廈,殿東向後一拐就是通向花園的門,花園裡有大樹遮陰,根本不會曬著。」
李世民見觀音婢堅持要去,只好依著她,兩人一起出了垂拱後殿。
還真如觀音婢所說,除了殿東一小段路被太陽烤得難受,進了花園,專撿有樹的甬路走,確實太陽曬不到。
穿行在花園鬱郁的樹林之中,頓時沒了暑熱,反而有微微的涼意。
到了小橋之前,站在樹蔭之下,向渠水對岸望去,在竹樹掩映之下,小院之中正房三間瓦屋,兩邊各有兩間耳房,東廂、西廂各有兩間偏房。
房前沒有圍牆,一圈有柵籬圍著,活脫脫鄉間一處普通人家的小院。
觀音婢仰臉看著李世民,嫣然笑道,「遠遠看著就覺得涼快。」
李世民、觀音婢跨過小橋,到了柵籬跟前,將柵門挪開。
剛一進院,便有樹蔭遮住身子,微風習習吹來,隱隱感到絲絲涼意。
房門鎖著,兩人走到門前,隔著門縫向裡張望,屋裡擺著現成的傢俱,只要精心打掃一下,添一些日常所用之物就可以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