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婢來到長春宮以後,和李世民在這裡渡過了他們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時光。

此時的李世民和觀音婢,沒有了以前不要孩子的約束,楊婧、陰月娥都有了身孕,只有觀音婢一人可以和李世民承雨水之歡,李世民全部身心愛著觀音婢,兩人相親相愛再無任何的禁忌。

關中業已穩定,東邊無有戰事,李世民擔任著閒差,也沒有多少事情可做,就帶著觀音婢遊山玩水,飽覽大好河山。

李世民和觀音婢一起登華山覽盛,過黃河赴五老峰禮佛,雖說兩人不相信釋家之言,但是看善男信女們虔誠膜拜,也有一種別樣的心境。

佇立黃河岸邊,看河水滾滾南下,對孔老夫子「逝者如斯夫」的感嘆,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往日不可追,一去不回頭,人生苦短,更要珍惜當下。

觀音婢看李世民整天陪著自己,像是無所事事,心中有些不安地問李世民,「世民阿兄難道真的是隻想做一個平安大王?」

李世民微笑著反問觀音婢,「難道阿兄這樣天天陪著你,阿婢覺得不好嗎?」

觀音婢感慨地道,「人生哪能事事好事都佔全,向來是有舍才有得。」

「阿婢倒是想讓世民阿兄日日這樣陪著,可是你自小就立下的宏圖大志又如何實現?」

李世民望著奔騰不息的黃河水,緩聲說道,「登高望遠,臨水增智,可以開闊眼界,充溢胸懷,從大好河山之中感悟做人的靈感。」

他呵呵笑著對觀音婢道,「阿婢不要以為,我已被你這個美人兒消磨了意志,你也如這大好河山一般,鼓起了我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

「有你常伴在身邊,我奮鬥的慾望就永不會停息。」

觀音婢被李世民半是調侃,半是誇讚的話說得有些不好意思,她面含嬌羞地道,「阿婢哪裡有世民阿兄說的那麼重要?」

李世民摟住觀音婢的肩膀,兩人並排站立,深情地道,「阿婢與任何女子都不同,你在我心中沒有人可以替代,世上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像你這樣的女子。」

李世民右手攬住觀音婢的肩膀,左掌握緊她的纖纖素手,觀音婢靠在李世民的肩上,聽了李世民的話,越發顯得嬌羞。

觀音婢抬眼看著李世民問道,「世民阿兄今後是如何打算?」

李世民胸有成竹地道,「這段時日,我一直在想以後的路該怎麼走。」

「阿婢你說,在這群雄並起的亂世,要想立於不敗之地最需要的是什麼?」

觀音婢沉思了一會答道,「我覺得是兵與糧。有兵才能攻城略地,有糧才能養兵。」

李世民點頭,「對,阿婢的想法與我不謀而合。」

「如今關中已定,我已經想好,準備向阿爺建議在關中完善府兵之制,養兵於民,讓耕農忙時從事生產,閒時操練兵馬,此才是富國強兵之道。」

觀音婢讚道,「世民阿兄此法甚好,你應該抓緊擬好方略,回京親自和阿爺去說。」

回到長春宮,李世民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共同謀劃了在關中「整軍興農」的方略,擬好奏摺後,李世民回京奏呈李淵。

李淵看後,完全贊同李世民的想法,交由李世民去辦理。

李世民按照李淵的指示,依照方略,在關中各府設定驃騎府,建立十二軍,選素有威名者為將軍,整軍興農,邊練兵邊做農耕。

從些之後,關中軍隊兵強馬壯,築牢了開創大唐的根基。

李世民做為太尉,手中掌握著大唐一支最強的力量。

李世民從長安回到長春宮之後,著手整建軍隊,雖然比往日忙碌了一些,但是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輔佐,他也不必事事躬親,閒暇的時候就陪著觀音婢去享受那大好的春光。

清明已過,宮柳已綠,這一日又是一個明媚的春日。

李世民有幕僚代勞,兒子李承乾有乳孃照看,李世民、觀音婢都成了無事可做的閒人。

用過早膳,李世民到前殿轉悠了一圈,然後又回到後殿,見觀音婢正坐在榻上看書,他百無聊賴地道,「人要總是閒著,確實無趣,總想著找些事情來打發時日。今日春光明媚,暖意融融,我帶阿婢到一個好去處。」

觀音婢將視線從書上移開,看著李世民調侃道,「你這個不務正業的大王,又要到哪裡?」

李世民道,「通靈陂。」

觀音婢不解地問,「通靈陂是個什麼地方?」

李世民故意不答,「阿婢先說去不去?去了就會知道這個地方有多好。」

觀音婢見李世民和她賣關子,她反將了李世民一軍,「算了,我還是不去了,你如今啥正事不幹,整日帶著我到處跑。」

「不知道的人以為是我魅惑大王,將大王帶壞。假如阿爺怪罪下來,我可吃罪不起。」

李世民接著問,「你說到底去不去?」

觀音婢乾脆地拒絕,「不去。你不在意別人說,我還在意這賢良淑德的好名聲。」

李世民見觀音婢故意和他作對,就笑著走到她面前,將書從觀音婢的手中搶過來放到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