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情為何物(第1/3頁)
章節報錯
當李世民很小的時候,就被認為與眾不同。
李淵對李世民寄與厚望。
四歲那年,有位書生拜謁李淵,見到李淵後說道:“國公從相法上來看,乃是貴人之相,必定有貴子。”
李淵不以為意,說道:我現在身為國公,難道還不是貴人?
那書生道:“從面相上看,比國公還要貴重。”
這時,正好李世民來找父親,那書生道:
“令郎有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待到二十歲,必能濟世安民。”
書生說完告辭離去。
待書生走後,李淵越想越覺不安,怕他出去亂說,以訛傳訛惹出事非。即刻派人去尋找那書生,但那書生卻再也沒有找到。
李淵以為這是神人點化,就給李世民起了“世民”的名字。
李世民從小在武功別館長大。
五歲開蒙,在家中私學讀書,同時跟母親竇氏學習棋藝,習練書法。
到七歲之時,開始跟著長兄李建成,練習拳腳等武藝的基本功夫。
在竇氏的薰陶和點撥下,李世民從小即有遠大志向,立志長大後要濟世安民,因此十分刻苦用功。
武功別館並非是一處豪宅,只不過是武功縣李氏莊園內的一處二進院子,是李淵不在家時,竇氏領著幾個孩子臨時居住的地方。
在這裡,竇氏可以避開京師的喧囂與擾攘,一心一意養兒育女。
李世民過於勤奮,每日聞雞即起,習練拳腳,誦讀詩書。
因怕吵著家人,他便央求竇氏,在李氏莊園南二里處的坡上,建了一孔窯洞,由兩位家僕陪著,在此讀書練拳。
年僅七歲的李世民,在宏圖大志的支撐激勵下,住在簡陋的窯洞之中,每日五更即起,夜深方歇。
世族豪門子弟多是嬌生慣養,整日錦衣玉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有幾個能如李世民這般,在幾歲時就自願承受苦讀、練功之苦?
沒有人能相信,這竟是一個七歲孩子自己的選擇。
功夫不負有心人,到了九歲之時李世民圍棋、書法方面已頗有造詣,武藝方面也初步紮下了根基。
聽說李世民每天早起在窯洞裡讀書練拳,觀音婢不解地望著他道:
“世民阿兄,你為何要做這?這豈不是自討苦吃?”
李世民道:“人們奮鬥的動力,來自於愛好和志向。當你喜歡一件事時,你就願意付出最大的努力,即使再苦再累,你也甘之如飴。”
他接著問觀音婢:“阿婢妹妹,你難道天生就會下棋嗎?是怎麼學棋的?”
觀音婢道:“我是前兩年才開始下棋,剛開始練打譜,在棋盤前一坐就是一天。”
李世民問道:“在棋盤前坐一天,你覺得辛苦嗎?”
觀音婢笑道:“學習怎麼會辛苦呢?我反而覺得有無窮樂趣。”
李世民道:“你覺得學棋不辛苦,是因為你喜歡。我覺得讀書、練拳不辛苦,也是因為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