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棚的北端,從裡層,到外層,也依次按照箔籬、草棚、麥草順序,整個封了起來。

草棚的南端,掛上一個可捲起的毛氈,根據需要可以隨時捲起或放下。

草棚裡面,地上鋪上一層厚厚的麥草,麥草上鋪上毛氈。

家僕們送來几案、被褥、書籍和文房四寶等物,擺設好以後,就是一間十分別致的書房。

一間草棚搭下來,高儉和長孫無忌用了整整一天時間。

中午,家僕送來午飯,所謂午飯也就是米粥而已,兩人吃起來,覺得比山珍海味還要美味。

一切收拾佈置完畢,長孫無忌已經精疲力盡,渾身就像散了架一般,躺在鋪好被褥的草棚裡,他再也不想動了。

高儉本想讓他和送晚飯的家僕一起回莊園,又怕他路上被風吹著受了風寒,就留他在草棚裡住了下來。

夜幕降臨,高儉在草棚裡點起油燈,放下南端門上捲起的毛氈,與長孫無忌一起,合衣擁被而臥,雖不如升著火盆的家裡暖意融融,但也沒有感覺到特別的寒冷。

高儉不禁感嘆前人的智慧,按這世代相傳的方法搭建的草棚,還真能夠起到擋風防寒的作用。

燈光如豆,夜靜無聲,身邊的長孫無忌已沉沉地睡去。

高儉幫長孫無忌掖了掖被角,有點可憐起這個才十歲的孩子來,暗恨自己狠心,竟然忍心讓他手上帶著水泡去刨土坑。

但是,他瞬間又原諒了自己,他覺得這一切,還是為了長孫無忌好。

嚴冬的曠野出奇地寂靜,沒有絲毫的聲音。

高儉突然覺得可怕的,並不是冬夜的寒冷,而是這無邊的寂靜。

這才是第一天,還有七百天左右的時間在後面等著。

他需要好好合計一下,今後守孝的漫長日子,該怎麼度過。

接下來的日子,長孫無忌並沒有住在高氏莊園,而是和高儉一起,住在了高氏墓園的草棚裡。

每天家僕送來簡單的飯食,兩個人過起了讀書隱居的生活。

沒有都市的喧囂,沒有世人的打擾。

遠離塵世間的各種慾望和誘惑,高儉和長孫無忌的內心,變得無比的寧靜和專注。

還什麼比清心寡慾、離群索居、淨心凝志思考人生,更能淬鍊人的靈魂呢?

在父親墓前守孝的兩年裡,高儉縱覽經史子集。

以前曾經讀過的書,也不斷在他的內心深處淨化、沉澱,然後再昇華。

豁然之間,他對歷史和文學,有了更深刻的見解和思想。

高儉一邊做學文,一邊指導長孫無忌讀書。

在這兩年裡,長孫無忌讀完了《詩經》、《尚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易經》,最後又潛入到史書的大洋中。

以史為鑑,用歷史事件,去印證先哲們的至理名言,長孫無忌的心胸和眼界變得越來越寬闊。

在他小小的胸懷中,卻包容著寬廣無邊的大千世界。

在這期間,京中發生了不少事,偶爾也有高儉的至交朋友來訪,每每談起朝中之事。

只有這些時候,才會撩動他平靜的生活,往往讓高儉都心潮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