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九章 隆冬剿匪(第2/3頁)
章節報錯
「我有一個想法,不知是否可行?」
如今的李淵再也不敢小看這個十幾歲的兒婦,關鍵時候她總是能夠想出讓人意想不到的主意。
李淵微笑看著觀音婢,似是有所期待,「阿婢有何想法?」
觀音婢對自己的想法也沒有太大的把握,也只是靈光一現,才有了這個念頭,他問李淵,
「我們能不能收編賊寇,來擴充自己的軍隊?」
李淵仔細想了想,他也拿不定主意,就向觀音婢說出心中顧慮,
「收編盜賊,確實是擴充兵員的最好辦法。但盜賊乃是反叛之罪,收容盜賊者與盜賊同罪。我們又怎能將其收歸已用?」
觀音婢感慨地道,「百姓都想安居樂業,誰願意做盜賊?如果只剿不招撫,盜賊被官府抓住就是死罪,那些被擊潰的盜賊,在一個地方逃散,會在另一個地方重聚,這樣盜賊會越剿越多。」
她又問李淵,「楊廣拜阿爺為慰撫大使,如果一味剿殺,豈不有違慰撫的初衷?」
「阿爺可否上奏朝廷?盛讚楊廣慰撫之策,然後請特旨赦免歸順者死罪。」
李淵點頭,「請特旨倒是一個不錯的主意。我今日就擬奏章,派人騎快馬回東都請旨。」
當日,李淵即寫好奏章,派人送往東都洛陽。
適逢民部尚書樊子蓋在絳州剿匪方法不當,激起民變,屬地官員彈劾樊子蓋。
原來,民部尚書樊子蓋奉詔,徵調關中三萬兵士,圍剿絳州盜賊敬盤陀。
但樊子蓋為了快點取得成效,不分好壞,把汾水之北的村鎮全部燒燬,凡是投降的盜賊,樊子蓋下令一律坑殺。
他的嚴酷做法致使民怨沸騰,百姓無不怨憤,房舍被燒燬的良家百姓,無家可歸,只能相聚為盜。
地方官史不恥樊子蓋所為,上表參劾樊子蓋。
楊廣正為如何處置樊子蓋發愁,見到李淵的奏摺,正合他的心意。
於是楊廣下詔,由李淵取代樊子蓋,接替他在絳州進行剿匪,並同意李淵免除歸降盜賊死罪的建議。
李淵接到楊廣詔書亦喜亦憂。
喜的是,馬上就可從樊子蓋手中按管三萬軍隊。
憂的是,正值寒冬,天寒地凍,兵馬難行,如何可以剿匪?
李淵和慰撫副使夏侯端商議了一日,兩人都覺得這個時節不是用兵之時,只有先去絳州從樊子蓋手中接管軍隊,剿匪的事等到明年春上再說。
李淵拿不主意,便想起李世民和觀音婢,如今他二人已成了李淵離不開的柺杖,離了他們二人,李淵做起事來總有無所適從之感。
以前竇氏夫人在世時,李淵遇到大事都是和她商量,現在李世民和觀音婢則成了他離不開的智囊。
竇氏夫人去世之前曾對李世民交代,父親李淵雖有大志,但總愛空想,沒有人在後面督促,就會只想不做,總是下不了決心去付諸實施。她臨終前叮囑李世民,要在後面推著李淵往前走,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實現李家奪取天下的夢想。
李世民和觀音婢深知李淵的脾性,來到晉陽以後,官署有什麼大事,他兩人都會提前商量一下,再為李淵參謀。
第二日,李淵讓青雁去喊李世民和觀音婢兩人,要與他二人商議一下如何行事。
李世民和觀音婢,昨日已對絳州剿匪的事有所計議,兩人胸有成竹地去見李淵。
到了上房,青雁掀開氈簾,將二人讓到屋裡。
晉陽的冬天,相比於西安要寒冷得多,富貴人家,在冬季都會燒起火炕取暖,李淵所住的屋裡也燒著火炕,整個房間暖烘烘的。
李淵正坐在炕上等著李世民和觀音婢。
他將詔書攤開放在案上,一邊慢慢飲著酪漿,一邊琢磨著詔書上的每一句話。
李世民和觀音婢解下貂裘鬥蓬遞給青雁,然後向李淵施禮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