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搶著和自己說話的馮嫗,觀音婢並不是太熟識,只知道她是門房的管事。

但見她敢和號稱「瘟神」的李元吉對陣,觀音婢不得不對她另眼相看。

聽覃蘭說府裡的下人恐怕惹禍上身,見了李元吉都是躲著走。

而這個馮嫗,見了李元吉不但不躲,而且還敢與其針鋒相對,不知她從哪來的底氣?

觀音婢迅速在心中盤算了一下,她確定這馮嫗必是竇氏夫人身邊的紅人。

不然,她絕沒有膽子頂撞小主人。

觀音婢的猜測實確沒錯,這馮嫗的確是竇氏夫人最信得過的人。

年輕的時候,是在扶風竇家就跟著竇氏夫人的貼身侍婢。

這馮嫗年輕時就跟著竇氏夫人,見過大世面,對府中的情況瞭如指掌。

她只聽李淵和竇氏夫人的指示行事。對郎主和主母的交代,絕不會有絲毫變通。

掌管內院門房的管事,在府中來說是極為重要的職守,負責進出內院人等的審查和外來客人的通稟。

承擔此項事務的往往是主母極為信任之人,竇氏夫人就將這個差事交給了馮嫗。

馮嫗精明能幹,眼色頭極活,還會看人下菜碟。

碰到的事,她在心中一掂量,就知道孰輕孰重。

李淵和竇氏夫人在府中之時,就是李淵的四個兒子和兩個兒婦,能不能見李淵和竇氏夫人,也要由馮嫗安排人通稟以後再說。

現在李元吉不將她放在眼裡,想壞了唐國公府的規矩。

馮嫗怎肯讓步?

她知道竇氏夫人對李元吉極不喜歡。

如今竇氏夫人不在府中,假如給李元吉破了這個例,那麼今後他就再不會守這個規矩。

所以,李元吉帶男僕進內院,她是絕對不會同意的,這是竇氏夫人定下的鐵律。

如果今日這門守不住,竇氏夫人回來,她的飯碗就砸了。

事情衝突的原因就是,李元吉要帶男僕進內院,馮嫗不讓進。

鄭觀音被請過來之後,不知如何決斷,幾個人就僵持在這裡。

觀音婢簡單聽了馮嫗的介紹,走到李元吉跟前,屈膝向他行了個禮。

她滿面帶笑問李元吉,

「四叔,有何事要喚男僕進入內院?」

李元吉惡聲惡氣嚷道:「我有何事,無需向你稟報。」

觀音婢見她無禮,也將臉一板,說出質問之詞,

「男僕進入內院,可是執掌內院之人該管之事?」

李元吉不屑道:「該管又如何?我想帶人進去誰也攔不住。」

觀音婢笑著劃出了處理此事的底線,

「沒有鄭娘子和我的同意,哪一個家奴也不敢進去,根本就無需有人阻攔。」

李元吉卻不信,反問觀音婢,想再次確認她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