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小龍敖順叩頭。”

是不是以為到這就結束了?

並沒有。

網上有不少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帖子。大家似乎預設的就是西遊全篇中,西海和北海龍王對換了三次。除了刊印錯誤之外,絕大多數的是用“龍王輪流值四海”的理由解釋。我覺得是很牽強的。因為西遊中包括整個華夏傳統神話體系裡,從來沒有過什麼龍王四海輪流值班的說法。

而之所以無法解釋,是因為很多人的預設前提似乎弄錯了。

真的是西海和北海龍王輪流掉換嗎?

不。

無論西海還是北海,唐僧一行人見到的,永遠只有一個龍王,就是“敖順”。他時而是北海,時而是西海。所以大家都會下意識地認為,敖順是西海龍王時,剩下的敖閏就是北海龍王;當敖閏是北海龍王時,剩下的敖順就是西海龍王。

可是,全文中從來沒有專門提到敖閏究竟是哪一海。只有在四海龍王同時出現時,會給他分配一海。

甚至敖閏從來都沒有單獨出場過。

當我發現這個細節的時候,一個有些古怪的念頭閃了過去:

這個小白龍的父親,龍王敖閏——真的存在嗎?

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得先明確,西遊記究竟是一部什麼。

作為四大名著中最難解讀,埋線最深,也最為光怪陸離的一本,一千個讀者眼中,真的有一千本西遊記。有些認為這是神話故事,有些認為這是道門丹書,有些人認為這是宗教宣揚,而我和很多人一樣,認為這是一本諷刺。

不僅諷刺,而且諷刺的很徹底。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黑的漂亮”。甚至不僅黑的漂亮,它還直接痛快地開了地圖炮——逮到誰黑誰。

塑造了一個老大形象的如來,擅長吹逼,會賣人情,又貪財,再透過各種和尚的狡詐貪心,勾心鬥角,把佛教黑了個遍;

關於西遊記中的如來形象,也很好玩,如果寫完這篇之後再有空繼續的話,我跟大家聊聊這個光頭,他是如何強行透過吹逼把自己在讀者心中塑造成了三界六道最強者形象的。何況金庸都被迫把尹志平改成甄志丙了,阿難伽葉兩個尊者被西遊記黑了幾百年他們找誰說理去?

它又透過佛教的各種厲害,把道教黑了個遍;

孫悟空大鬧天宮,以及取經路上種種黑幕,把朝廷和官場黑了個遍;

關鍵是最後那個結局,又把個人英雄主義和殉道者黑了個遍。

那麼就在這麼一本徹頭徹尾的諷刺中,四海龍王是以一個什麼樣的身份出現的呢?或者說,作者塑造這麼一批形象,是為了諷刺什麼呢?

——小吏。

西遊記中的龍王們,不折不扣就是古代朝廷小吏的形象。

它們人員眾多,種類繁雜,除了四海龍王之外,還有江河淮濟乃至湖裡井中,都有龍王;

它們地位低下,隨隨便便什麼人都可以對他們呼來喝去,他們的日常就是卑躬屈膝,低眉順眼;

這兩個特點,就是明面上龍王們的特徵,也是絕大多數讀者們對龍王的印象。可是除了這個之外,還有兩個特點,也是官場小吏們大多所具備的。

一是結交綠林好漢,江湖豪傑;

二是心思狡獪,心胸狹隘,見風使舵;不算什麼大奸大惡,但也絕不是什麼好人。

恰好這兩點,跟西遊記裡的龍王們也是一模一樣。

不信嗎?

我們來看。

首先是妖界的關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