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這裡祝守一是接著說上一回的事。

其實大家都明白了,這次阿一說的就像起以往提到的那樣,那就是切勿當真。

畢竟當中的確是有其過度的理解了。

祝守一雖然很不喜歡,但不得不說,這裡可以講一下他個人的理解。

雖然不一定對就是了。

那麼這裡再說白骨精這回。

白骨精多次幻化欺騙唐僧,被孫悟空識破打死。豬八戒為了自己私慾,借題發揮,鼓動唐僧念緊箍咒,最後導致隊伍分崩離析。

在整個故事中,沙僧一句話也沒說,任何挽救取經隊伍的舉動都沒有,三人爭吵之際,他只是冷眼旁觀。最後孫悟空對沙僧說了一句話,

“賢弟,你是個好人,卻只要留心防著八戒言語,途中更要仔細。倘一時有妖精拿住師父,你就說老孫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聞我的手段,不敢傷我師父。”

孫悟空說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希望沙僧替自己說句話,挽救下取經隊伍,可沙僧還是沒說話。因為這件事,孫悟空後來找過沙僧。在奎木狼處,孫悟空對沙僧說“你這個沙尼!師父念《緊箍兒咒》,可肯替我方便一聲?”

如果沙僧希望取經成功,在隊伍分崩離析時,為何不多說幾句話挽救一下。他的不說話甚至冷眼旁觀,說明了他不在乎取經隊伍是否完整,因為他更不在乎取經能否成功。

白骨精導致的這次分離,裡面有一處漏洞,我們需要講講。

白骨精最後幻化成一位老漢。因為有前兩次的教訓,孫悟空並沒有直接出手,而是喚出了土地山神給自己作證。

但唐僧趕自己走時,孫悟空並沒有請出神仙作證,打死的是妖怪不是凡人?這樣即證明了自己的清白,也不用離開取經隊伍。作者點出了這個點,卻沒往這個點上寫,那麼作者寫這段話有什麼用?直接寫孫悟空見到老漢,忍不住將其打死。故事該怎麼發展就怎麼發展,何必在此浪費口舌?

我認為這個漏洞是作者故意設計的。目的有三個

第一點便是設立漏洞,證明這次隊伍的分散並不是必須的,是有辦法解決的。

如果孫悟空請出神仙作證,自己沒有離開,取經隊伍依然完整。那麼沙僧的不說話是一個正常表現。現在隊伍真分散了,沙僧的不說話就不能合理解釋了。作者就是要用這次隊伍的分散,沙僧的不作為,來反應他對取經的立場和態度。

第二點便是隊伍的這次分散,是在為後文故事做鋪墊。奎木狼的故事需要隊伍是分散的,所以不能往這個點上寫。雖然不能往這個點上寫,但是這個點不能少,如果沒有這段話,那麼這次分離就是取經隊伍內部矛盾的激化,是不可避免的,沙僧說多了可能讓矛盾進一步激化或更復雜,他不說話就顯得很合理了。

就是這段看似可有可無,甚至表面看來是漏洞的一段話,將白骨精的故事完全顛覆,他的目的是表現這次分離有問題,而這個問題背後,隱藏著一個更大的秘密。透過沙僧不挽救取經隊伍,來表達他的問題和立場。

有人要說,沙僧還多次挽救取經隊伍呢,你怎麼不說?

我們來講講他對取經隊伍的三次挽救。

第一次是奎木狼處,沙僧求孫悟空救唐僧。

孫悟空本來就是來救唐僧的,沙僧不求,他也會救。所以孫悟空說“我豈有安心不救之理?”

第二次是紅孩兒處。唐僧被紅孩兒捉走。

孫悟空說了氣話,明顯是在氣頭上說的,並不是真的要散隊伍。所以後面孫悟空又說“因此上怪他每每不聽我說。故我意懶心灰,說各人散了。”

第三處是六耳獼猴處。唐僧派沙僧找孫悟空。很多人認為是沙僧挽救了取經隊伍。但是,六耳獼猴是西行路上最危險的一難,處理不好就是全盤皆輸。這需要講明白六耳獼猴的前因後果,才能明白沙僧的這次出手。

我們能看出來,沙僧對取經隊伍的挽救,即使他不去做,取經隊伍也會沒事。但是白骨精精這裡的這次不挽救,卻真實的導致取經隊伍解散。在隊伍真正分散的時候不去拯救團隊,在團隊沒事的情況下,卻假意挽救,怎麼看都不合理。

再說說孫悟空不在隊伍時,沙僧總是不經意間將唐僧獨自留下。

第一次是在奎木狼處。因為白骨精導致取經隊伍分散,豬八戒去化緣,趁機找地方睡覺。沙僧將唐僧獨自留在黑松林,去找豬八戒。在白骨精處分開時,孫悟空特意囑咐沙僧,“途中更要仔細。”孫悟空這話說了還沒幾天,沙僧轉身就把唐僧獨自留在黑松林。結果唐僧被奎木狼抓走。

第二次是六耳獼猴處。孫悟空再次被趕出取經隊伍,豬八戒去取水,唐僧飢渴難耐,沙僧再次將唐僧獨自留在荒山野嶺,去找豬八戒,結果唐僧差點被六耳獼猴打死。

在西遊記中,唐僧是什麼樣的存在?第三十一回孫悟空說:“那師父步步有難,處處該災。”徒弟三人都在時候,妖怪都想方設法的去抓。沙僧就是敢把唐僧獨自留在荒郊野外,這真是沒把他的安全當會事。

再講講蠍子精這章中的一段。

蠍子精將唐僧捉到洞府,想要色誘勾引,問前面為何破戒?唐僧說“水高船去急,沙陷馬行遲。”這話的意思是環境所迫,我是被逼的。那是不是蠍子精要強來,唐僧也就被逼的從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