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道:“師兄,那妖精的武藝如何?”行者道:“也看得過,叉法兒倒也齊整,與老孫也戰個手平。卻只是風惡了,難得贏他。”】這是黃風怪。

所以說孫悟空其實對敵人挺實事求是,甚至對他們的本事挺“寬容”的。

他對戰局的評估比八戒客觀得多,當年二郎神加六聖加天羅地網照妖鏡細犬,再用上偷襲才拿下孫悟空,孫悟空都承認被二郎神降服,並沒有什麼愛吹牛的毛病,祝守一明說了,別把自己YY的性格加到他身上。

覺得豬八戒比猴子牛逼的,有一條很鬧離譜的理由就是耙子是太上老君精雕細琢弄出來的,金箍棒就是根測水棍,一個釘耙會讓他們吹了N年。這個觀點祝守一看到無數次了,簡直就離譜,九齒釘耙做出來本質上是用來當禮物之類的玩意,殺傷力難道就高了?隋唐裡面鳳翅鎦金钂多好聽的名字啊,聽起來就光鮮亮麗,碰到李元霸拿兩個黑鐵錘子還不是錘小雞一樣

還有天蓬元帥掌管八萬水軍怎樣怎樣,李天王還十萬天兵天將呢,不還是被猴子一招身外身法打到找不著北,

參考物:奎木狼,文中說明了,20個八戒沙僧幹不過奎木狼,結果是被猴子打怕了神將,這樣的星宿有28個。

高老莊:豬聽見猴子的名號老婆都不要了。

雲棧洞奮力一耙,猴子頭皮都沒擦破。

和猴子同等實力的二郎神叼猴子不叼豬八戒他不怕被豬八戒一耙子耙死嗎?

和猴子同等實力的牛魔王VS豬猴,豬藉著猴子的勢才敢一直剛老牛。

祝守一始終覺得陰謀論,放水論,出工不出力論,這些厚黑學真的坑人不淺。

其實祝守一覺得大多數聽信陰謀論者都是沒看過原著的,而部分人即使看過也要歪曲意思,加上網文讀者眾多,都認同強者為尊這種吳承恩厭惡的思想。

在他們眼裡,地位=實力,壽命=實力,所以《西遊記》裡一些與他們認知不符的就是神仙放水,下大棋。

而吳承恩認為善時成佛與成仙,到他們這裡卻變成了強時成佛與成仙,並且仙佛不能善,只能惡,你給出原文他們就說你沒讀懂,所以你貼上再多的原文也沒用,更有甚者認為讀原著的都是傻子,也有認為《西遊記》必須按照洪荒的來的傻子。

本質就是看過原著的人太少,想裝逼的太多,而陰謀論的作者可以觸動這部分人的神經,寫陰謀論可以從這些人手裡掏錢。一個願看,一個願寫,看的人拿這些東西去裝逼,“孫悟空就是天庭大佬的棋子,他連豬八戒都打不過”,好像提出一種與別人不一樣的論點就會顯得自己很厲害一樣,而寫這些東西的人樂樂呵呵數錢收智商稅,又何樂而不為呢?兩者形成了一種正反饋,陰謀論流行也就不奇怪了。

而祝守一覺得此現象不限於西遊記,《三國演義》也一樣。有時候討論個三國演義武將排名,總有正史大帝跳出來說:“正史裡的關羽/趙雲沒那麼猛,他們被羅貫中過度的火化了。”、“諸葛亮就是垃圾,郭嘉不死臥龍不出”、“趙雲就是個保安,歷史上陳到才最牛逼”,好像這麼說就顯得自己比三國演義讀者更懂歷史一樣。

但據祝守一的觀察,這些往往既沒有完整看過《三國演義》,也沒有完整看過《三國志》,他們的很多觀點要麼就是道聽途說。

歷史圈也有類似的現象,諸如鐵血強宋、千古一帝廣大帝之類的奇葩觀點,偏偏這些明顯違反史實的觀點也能得到一大批擁簇,好像全天下罵楊廣的都是zz,就他一個聰明人懂廣大帝的不容易。本質上還是小眾優越心理 懶得翻書在作怪。

所以祝守一覺得有這種現象一點不奇怪,他們既要滿足自己的小眾優越心理,又懶得去翻書,又有吳閒雲之流寫的現成的東西,陰謀論可不就流行了麼。

無論是炮製陰謀論還是跟風陰謀論都是不需要門檻的。

對於某些人來說,看書相當困難,但是理解陰謀論卻容易的多,畢竟陰謀論理解起來不花費任何力氣。網上兜售各種顛覆傳統認知的觀點的文章讀著過癮,可以跟風瞭然後向沒看過原著的電視劇黨秀優越感,“別被電視劇騙了,原著中豬八戒實力可不比孫悟空弱”“電視劇看多了吧,原著中孫悟空大鬧天宮根本就沒鬧出多大動靜”,擺出一副自己瞭解真實的原著的姿態以期待他人投來崇拜的目光。

而對於陰謀論的炮製者來說,炮製陰謀論也基本無須什麼門檻。

以吳閒雲的《煮酒探西遊》為例,整本書翻來覆去不外乎一個核心——“故意”。先確定“故意”這一宗旨,接下來就是盡情發揮自己吹水本領的時刻。

祝守一這裡說實話,看電視劇和營銷號文章,比容易太多了。

看電視劇,有視覺和聽覺兩種資訊,不用特別專心地全神貫注,也可以獲取到一部分資訊,因此以這種方式瞭解原著,是非常輕鬆的。但影視劇在改編過程中,即使完全遵循原著,天生也會丟掉很多文字資訊。更別說還有很多導演和編劇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劇情進行大幅度修改了。

而營銷號文章,相比於原著,要短小得多,且有“觀點”有“解析”,這種碎片化的處理,大大降低了知識的獲取難度。只是這些觀點和解析,有多少是遵循原著,有多少是合理推斷,有多少是斷章取義,有多少是胡編亂造,沒看過原著的人,就很難分辨。

舉個例子,曾經有一個說法,說真假美猴王那一回,被打死的是孫悟空,後面是六耳獼猴跟著唐僧取經。理由是如下:

1.六耳獼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他既然能預知未來,怎麼可能會自己去雷音寺找死,必然是有恃無恐。

2.在這一難之前,孫悟空和唐僧一直有矛盾,而之後唐僧再也沒念過緊箍咒,很明顯是孫悟空換了個人,沒有之前那麼頑劣了。

3.諦聽不敢說,因為這是佛祖的策略。

4.什麼菩提和如來是師兄弟,相互鬥法之類的。

你要是隻看過電視劇,或者看斷章取義的營銷號,那這些確實很有說服力。因為電視劇裡,兩個猴子一般都是裝扮一樣,化同樣的妝,有的可能直接是同一演員拍的,確實無法區分。

但只要你看了原著,立馬就明白了。

看完原著,恐怕沒有人會覺得被打死的是孫悟空吧?因為原著在這一段為了區分兩人,旁白對孫悟空的稱呼一直是“這大聖”或者“大聖”,對六耳獼猴的稱呼一直都是“那行者”。但電視劇肯定不可能加這種旁白,也不可能為了區分兩人,把名字標在旁邊吧?最初原創這個觀點的那位,應該還是熟悉原著的,但是故意開腦洞,吸引人眼球。而後面跟風的一堆營銷號,基本都是自己一知半解,半瓶水晃盪罷了。

祝守一也會看一些作品的二次解讀、腦洞、陰謀論。其中有思路很有意思的。但前提是要在已經對原著很熟悉了,我清楚這裡面哪些是原著內容,哪些是自由發揮。

因此,祝守一覺得如果是真的對一部作品感興趣,在看過原著前,我並不推薦看任何改編的影視劇或者二次創作,因為即使該作品質量很高,也會很大程度地確立一個與原著有差別的第一印象,即使之後再看原著,也很難扭轉過來。

您可以在百度裡搜尋 我的女朋友是九叔傳人 八零書屋查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