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以為,國君不是不可以認錯。”

第一個站出來發言的,是方孝孺。

他的意思是:老朱你要知錯就改。

【果然是個茅坑裡的石頭啊!這麼快就剛老朱了,瞧你把老朱鼻子都燻歪了知道不?】

【以勞資對這貨的理解,他會不會建議老朱下罪己詔,重設丞相啊?】

【這是開歷史倒車,不能夠啊!】

【可,方孝孺這貨學富五車是真的,他會不會引經據典把老朱駁的體無完膚?】

老朱聽了朱權對方孝孺地介紹,臉黑黑的。

這個方孝孺,他以往就聽說,素有“剛正不阿”、“堅持己見”的美名。

沒想到啊沒想到!第一個享受這一人物特性的竟是自己。

這他要是真讓朕下罪己詔,重設丞相,開歷史倒車,朕怎麼回啊?

不急朱元璋想出對策,齊泰冷然開口:“陛下,臣以為:丞相制度有利有弊。”

“廢除丞相制度,是因為弊大於利;解決陛下憂心,則要轄制弊處、彰顯益處。”

“所以臣以為,可改弦更張,仍設丞相,卻要就這一職做一定限制。”

【可以啊!這個齊泰,果然是個如練子寧般有能力的。】

【不像黃子澄和方孝孺,一個是茅坑裡的石頭,一個是酒囊飯袋。】

【如果,真正的歷史上,朱允炆那廢物能重用齊泰,讓方孝孺和黃子澄靠邊站,那估計綁架勞資那貨也夠嗆。】

【還不對,勞資記得,真正的歷史上,綁架我那貨,在老朱忌日的時候,不得不派三個兒子來南京城,有人給朱允炆那廢物建議留下不放走的,那人才是真正的軍事家啊!誰來著?】

三個兒子?

爽的兒子,不只仨吧?

好像是六個。。。

難道綁架權兒那貨不是老二爽,另有他人?

朱元璋驚疑不定之際,黃子澄站出來說話了。

“陛下,臣以為齊大人所言甚是,但改弦更張不能只是改制度,名字也要改。”

【這個黃子澄,雖然在靖難之役裡,表現得稀鬆平常。】

【可在真正的內政議論上,還挺有眼光的嘛?】

【知道丞相不能再叫丞相,可以可以,不愧是幹太常寺的。】

【勞資還沒點播你,你就這麼優秀了。勞資要點播點播你,你還不上天!】

權兒說的,是在誇黃子澄還是在罵他啊?

黃子澄說的,好像很有道理的樣子。

老朱被兩人的一言、一心吸引,暫時放下追查“綁架權兒那貨”,心思放在了小朝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