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無所事事的張遠還是選擇了從銀行卡里取出所有餘下的415元錢。

心中雖然很不爽,但他明白,木已成舟啊,自己無論用什麼辦法都改變不了的結果。

而且這種狀況可能會一直持續下去,就算他以後的收入達到百萬,甚至是千萬,等系統扣除完以後也就只有可憐巴巴的……千分之一!

所以,他必須儘量、儘快適應,必須強迫自己把錢看淡,能活下去才是最主要的!

“現在我最應該祈禱,祈禱不要因為我中斷了某一個任務,而導致系統以後不再發布給我任務就行,否則我就只能坐等涼涼了!”

心中想著的同時,張遠只能選擇憑藉著兜裡這點錢,趁著二手電瓶車市場還沒下班,先去看看再說,說不定真能讓他撿漏,物色車一輛也不一定呢!

於是,他坐上了通往最近一家二手電動車交易市場的公交車。

————

與此同時,在國內的某處貧困山區內。

李民良,作為三十年前全國最一線師範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在一次鄉村支教的情況下意外接觸到了這個國內最貧困,最落伍的村子,楊木村。

在這裡,村子雖然背靠大山,但交通十分不發達。

村裡人不少,比一般的二、三個小村子的人還要多,從民國時期開始他們就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就算是電和手機訊號也是最近兩年勉強才通的。

年輕勞動力都到外出務工去了,甚至一去不復返,只留下年過百半的老人、婦女和兩百多名留守兒童。

而在這個貧瘠和落後的村子裡,李民良見識了太多渴望知識,渴望走出去的農村人、孩子,同時他也被這群真摯孩子的眼神所打動,這種渴望知識改變命運的眼神讓他捨不得離開,最後毅然決然留在了楊木村當村長兼職校長,一干便是三十年。

在這三十年裡,他有太多次提幹升官的機會,但最後都被他毅然決然的拒絕。

不外乎別的,因為他太瞭解這個村子的難處了,除了他以外,很少有城市裡過來支教的老師能夠幹滿一年的,甚至到現在為止,楊木村唯一僅有的一所簡陋學校,裡面包括自己在內的任職老師,也只有三個人,分別負責小學到中學的所有課程,甚至還不吝嗇的號召村裡那些渴望學習的年輕人、中年人一起過來聽課。

作為村長,同時兼任校長,他很累,想盡了辦法,但因為交通的問題,村子裡,山裡的資源送不出去,外面採購物資更是十分困難,距離最近的城鎮市集,光步行也需要七個小時以上才可以搭上車,很不便利。

就因為這樣,真的無利可圖,那些打著慈善的機構、公司都不願意來這裡援助,每天僅僅靠著國家的補貼才可能勉強維持生計,勉強維持學校。

就在這一天,李民良照例正在給孩子們佈置作業,準備下課。

山裡面一到下午沒有了日頭,溫度也比較冷,因此所有上學來的孩子都需要自己從家裡帶木頭生火,保證教室溫暖。

學生們走後,看著棚頂,因為年久失修而已經出現裂紋的破瓦房,李民良叫苦不已。

村裡要建設,學校要修繕,老鄉要幫扶,一切的一切都需要錢來幫助,可光憑政府每個月的撥款遠遠不夠啊,打通大山通往鄉鎮的路才是關鍵!

深深的嘆了口氣,儘管李民良如今才不到50歲,但歲月留在他臉上的痕跡很明顯和實際年齡不符,如果放在外面,絕對就是一個乾巴老頭子。

點起旱菸,坐在學校門口的石墩上,這是他幾十年養成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