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洞庭湖叛亂之後的第二年即公元一千一百三十六年初。

宋廷終於決定北伐,宰相兼都督諸路軍馬張浚於鎮江府召開軍事會議,研究北伐策略。

張浚命令岳飛進軍襄陽,作好隨時出兵的準備。

二月,岳飛到臨安朝見,隨後返回鄂州,積極做好進軍襄陽的軍事部署。

可不料在三月,年已古稀的岳母姚氏病逝,岳飛悲痛不已,目疾復發。

他一面奏報朝廷,一面自行解職,扶母靈柩至廬山安葬,並接連上表,乞守三年終喪之制。

只是眼下北伐在即,軍中不能沒有主將,在朝廷再三催促下,岳飛忠孝兩難全,只得趕回軍中。

七月,宋軍正式誓師北伐。

岳家軍兵分兩路,一路往東北,由熟悉京西地理的牛皋統領,直奔汝城。

早年曾在汝州魯山縣同金軍作戰的牛皋,此時重返故地,可謂是精神抖擻,一戰即攻克汝城,生擒偽齊守將薛亨,緊接著又乘勝攻克潁昌府,為這次北伐建立首功。

另一路王貴,郝晸,董先等,向西北方向進軍,在攻克盧縣後,又西取虢略,東下伊陽,一路繳獲糧食十五萬石,降眾數萬。

在收復虢州後,王貴又率軍向西,連克上洛,商洛,洛南,豐陽,上津等五縣,兵鋒席捲了商州全境。

同時楊再興大敗偽齊張宣贊人馬,收復長水縣,直至洛陽西南的福昌。

可是說從出征到現在,北伐是連戰連捷,對於岳家軍的勇猛,趙構也為此下詔嘉獎。

“遂復商於之地,盡收虢略之城,長驅將入於三川,震響傍驚於五路。”

面對如此大好局面,岳飛對這一次的北伐越發信心滿滿,在收復商,虢等城後,岳飛向朝廷上奏。

言明如今形勢有利,將命王貴,牛皋兩路合兵,自伊洛直渡黃河,與太行忠義民兵配合作戰,一舉收復河北失地。

但這一次,岳飛的進軍計劃沒有得到宋高宗趙構的支援。

其實這也是宋高宗在北伐,或者說是在面對金國時的一貫態度,給人一種搖擺不定,猶豫不決的感覺。

沒有朝廷的支援,岳家軍最後還是因為孤軍無援和糧草不濟,不得不退回鄂州。

此次撤退,可以說讓岳飛失望不已,明明可以取得更大的戰果,可偏偏在這個時候,宋高宗趙構卻又一次突然叫停了。

而另一面,面對岳飛奪取商,虢等地,偽齊劉豫大為震驚。

是年九月,劉豫籌集三十萬人馬,號稱七十萬,向淮西發動進攻。

趙構得報後,認為以劉光世,張俊並不足以守江淮防線,隨調岳家軍沿江東下,支援江淮防線。

詔書到達鄂州時,岳飛正苦於目疾,但面對皇帝的詔令,他並未猶豫,立即向九江進發。

同一時間,完顏兀朮在得知岳飛移軍東下,中線空虛,頓覺有可乘之機,便於十月底,十一月初與偽齊合兵,向襄漢地區發動猛烈進攻。

岳飛接到多地的告急軍情後,當機立斷,調集精銳再度出師北伐。

在岳飛出師到達各地之前,部將寇成,王貴,秦祐等已多次打退敵軍進攻。

岳飛大軍開到前線,當即便給守城將士以極大鼓舞,軍威更振,商州轉危為安。

另一邊的襄漢戰線也因岳飛大軍的到來,敵軍不戰而退。

成功化解商州,襄漢之危,岳飛隨即準備收復蔡州。

然而就在這時,朝廷的詔令又來了,而這一次的詔令更為簡單,只有八個字。

“規模素定,必不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