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千一百二十七年二月,宗澤部戰至曹州,宋軍以白刃近戰打敗金軍。

岳飛更是身先士卒,直貫敵陣追奔數十里,戰後因功遷升武翼郎。

本來這時候宗澤所部士氣大振,是完全有機會救援汴京的。

可就在此戰過後,趙構突然下令,讓岳飛所部改由黃潛善統領,不再讓宗澤指揮此軍。

這時黃潛善手裡掌握著三萬六千兵馬,卻只知儲存實力,按兵不動。

致使宗澤所部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

最後宗澤雖取得了一些勝利,隊伍卻也死傷慘重,再難與金軍抗衡,救援汴京。

同年四月,因為遲遲沒有援軍,金軍從已被洗劫一空的汴京城安然撤離,滿載著金帛,珍寶北上。

徽宗,欽宗二帝和皇室成員,機要大臣,百工等三千餘人都做了俘虜。

北宋就此滅亡。

面對靖康之恥,岳飛,宗澤等人都是痛心疾首。

他們一心報國,可卻因為各種原因最後以失敗告終。

明明是有機會能夠救援汴京的,可最後卻失敗了。

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具體如何,沒人能說,也沒人敢說。

就在靖康之恥發生後的不到一個月,五月初一,康王趙構在應天府即位登基,是為南宋高宗,改元建炎。

當初趙構遲遲不肯救援應天府,是否有其他的原因誰也不知道,但現在,他成為了宋朝的皇帝。

登基之後的趙構雖然起用了主戰派名臣李綱為左相,但仍舊對投降派黃潛善,汪伯彥等人頗為器重。

並且採信了黃潛善等避戰南遷的政策,預備南行巡幸,欲退避到長安,襄陽,揚州等地。

放棄北方,南遷避戰,得知這個訊息,時年二十五歲的岳飛,不顧自己官卑職低,披肝瀝膽,向宋高宗趙構上書,力勸其放棄南遷。

“陛下已登大寶,社稷有主,已足伐敵之謀。”

“而今勤王之師日集,金軍久戰疲憊,實乃大破敵軍之絕佳機會。”

“黃潛善,汪伯彥輩鼠目寸光,矇蔽聖聽,若陛下車駕益南,中原之望恐毀於一旦,臣望陛下乘敵穴未固,親率六軍北渡,則將士作氣,然中原可復。”

岳飛這一封上書,表明了他的一片赤誠,一心想要為國為民,抵抗外敵,保家衛國的願望。

只可惜,岳飛始終沒有能夠領悟趙構的想法。

從救援汴京開始,趙構或許就有自己的想法,而今,他若是率軍北上,擊退了金軍,那趙佶,趙恆二帝回來,又會如何呢?

當然了,趙構從來沒有與人說過這些,岳飛更是沒有想過這點,他想的只是如何保家衛國。

所以,這封奏疏被送到趙構眼前後,趙構僅僅只看了一眼便隨口說道。

“小臣越職,非所宜言。”

(求收藏,求推薦,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