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代,教育問題並沒有很好的普及。

很多家庭,特別是在農村,願意花錢送孩子上學的,並不多。

比起讓孩子上學,他們寧願讓孩子下大地幹農活。

但朱珠以高考651分的高分,即將被華大錄取,成為清河村的第一個女大學生的訊息,還是狠狠地振動一些村民的心。

泥腿子想要跳出農門,想要出人頭地,似乎,只有讀書這一條出路。

有些人在沉思,在掙扎,他們已經是一輩子只能在地裡刨食的莊稼漢了,難道他們的子孫後代,也要重複他們的生活嗎?

朱珠在鎮上請同學和學校領導老師們吃飯。

清河村這邊,村長也讓人做了醒目的橫幅掛在村口的牌坊上面。

這對清河村來說,是比華僑回國建設家鄉更有面子的大喜事。

他們清河村出了個女大學生,將來出來建設國家,報效社會,自己還能吃上商品糧,端上鐵飯碗。

村長想讓更多的村民看到,讀書就是能夠改變運命。

而清河村未來的發展,還得靠這些孩子們,他們才是未來的希望,絕對要引起重視。

朱奶奶決定要為孫女擺流水席,這是今年朱志勇家第三次宴請全村人擺的第三回流水席了。

朱家,在清河村已經像是傳奇一般的存在了。

在村長朱鴻京的強烈要求下,朱珠趕鴨子上架一般,被要求開廣播分享一下自己考上大學的心得。

朱家的流水席非常熱鬧,村民前來恭賀也不全然是空著雙手來的。

一回兩回過來蹭吃蹭喝行,這都第三回了,再厚臉皮的人,也不好意思了。

朱奶奶和李香蘭他們也不計較,只要是大家的心意,不拘是兩個紅雞蛋還是兩把蔥,他們都高高興興的收下,客客氣氣的請人上桌吃飯。

大姑朱志敏和大姑父吳漢良、外公李崇、舅舅李松柏和大舅媽馬冰潔,小姨李美竹,還有朱珠的表弟表哥們,全都來捧場了。

朱珠第一次深切的感覺到了,家族的力量,親人的支援,胸腔裡湧動著的感動。

她後知後覺的發現,她真的跟這個時代,跟這裡的所有人,融為了一體了。

她愛著這個時代,也深深的愛著自己的親人。

廣播中,朱珠的語調有點失真:“.我們這些出生在普通家庭的孩子,還有窮人家的孩子,翻身的捷徑就是讀書,這是我們可以跟有錢人家的孩子公平競爭的唯一機會。

可能高考不一定就是決定你能從此大富大貴走上人生巔峰,但它一定能決定你的人生底線在哪裡。

你知道努力的意義是什麼嗎?

是讓自己擁有更多的選擇權,是當你不喜歡周圍的人和事,你有能力去跳脫出來,而不是將就。

是有一天你可以不為錢而妥協,可以不為見識閱歷而自卑。

什麼年紀的人就做什麼年紀應該做的事,只有先做了自己該做的事,將來才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相互識別,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相互欣賞,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成為知己好友。

你想要有什麼樣的好朋友,想要吸引什麼樣的優質配偶,你得先活成什麼樣的人,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我們的命運,應該掌握在自己手裡.”

原本應該是熱鬧喧譁的吃席場面,卻在朱珠這番情真意切的講話中,變得異常的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