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沒工業券,多給錢也不賣給你。”

三人中最年輕的那個是年長婦女的女兒。

她看售貨員這副嘴臉,心裡也是不痛快。

直接將手中拿著的紅被面扔下了,上前拉住母親的手說道:“媽,我們走,不買了,省得在這受這種閒氣。

我們家不是還有一兩塊紅布麼?被面我跟我嫂子自個兒做,也不會比買現成的四件套差。”

當媽的拉著閨女和兒媳婦一起來供銷社買成品,也是想著要給女兒陪嫁體面一些。

哪曾想,做成現成的被面枕套它不能用布票了,還非得要什麼工業券。

他們一家都是鄉下務農的,前兩年沒分田到戶,還吃大鍋飯那會兒,村裡隊上時不時得添農具,她男人作為大隊長還能摸到工業券。

現在政策一變,糧食都是各家種各家收,他們要去哪裡弄張工業券呢?

售貨員聽了一耳朵,掃到他們累在架子上面還有小半匹大紅色的布沒賣出去,揚起嗓子招呼他們,“紅布倒是可以賣給你們,一尺九毛三,加布票,要就趕緊的!”

年長婦女腳步微頓,她是擔心家裡剩下的兩塊紅布不夠用,尋思著要不要再扯幾尺回去。

年輕姑娘看明白母親的意思,但她卻是個犟脾氣的,扯著自家媽的手,招呼著嫂子就要往外走。

“媽,我不要。那售貨員拿鼻孔看人,哪有半點為人民服務的態度?

我要去找他們領導投訴!

當個售貨員就了不起了?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鄙視我們廣大勞動人民群眾,簡直是在給咱國家抹黑!”

售貨員一聽這話,立馬就急了。

她剛剛是這種‘高人一等’的心思沒錯,畢竟能進供銷社來當上售貨員,端的就是國家的鐵飯碗。

有固定的工資,還有各種福利待遇,比那些旱澇不保收的泥腿子強上不少,十里八鄉的誰不羨慕?

可她要是被投訴到供銷社主任那裡去,領導為了給人民群眾一個態度,說不準就會把她給樹立成典型,開除了。

眼瞅著那年輕姑娘扯著自個兒媽和嫂子往供銷社的辦公區域走,售貨員忙從櫃檯後面跑出來追上去。

這回遇上了個‘暴脾氣’的,總算是踢到一回鐵板了。

售貨員連忙賠不是,再三解釋了上頭的‘規定’,表明自己不是故意為難。

目睹了這個過程的朱珠忍不住微揚起了嘴角。

在原主的記憶裡,這個年代的國營商店、供銷社裡的售貨員普遍都是這種態度。

這是買方市場和社會地位決定的,跟現代社會里的‘顧客就是上帝’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情況。

但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個體戶的壯大和私營企業的崛起,使得國營單位壟斷市場一家獨大的時代從此一去不復返。

人們不再像過去那般只求溫飽,隨著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他們對物質的追求,對生活的品質也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八十年代,是一個純真的年代。

八十年代,是一個插上翅膀就能迎風飛翔的年代。

八十年代,是華國施行改革開放後,全面發展崛起的跨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