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圓滿的姻緣(第2/2頁)
章節報錯
大約過了一個時辰,陳圓甦醒過來,感覺原來苦、幹、澀的口腔變得口中甜潤清香,頭腦清醒,呼吸好了許多。
陳夫人說:“剛才張圓的師傅來給你治病了,給你吃了金丹,感覺怎麼樣啊?”
“啊!是張圓上次給我吃的金丹嗎?”
“是的,我也聞到了金丹的香味了!”
“娘!我感覺好像頭清爽多了!太好了!”
中間隔二天,明威道士又給陳圓服了一粒金丹,說:“張圓,你媳婦的病沒有大問題了,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不可急躁,病要慢慢養!注意病好以後不要勞累,不要生氣,如果再犯病,可就無藥可治了啊!”
一個月後,陳圓能下床了,身體慢慢恢復。
杜圓天天在陳圓房間裡陪妹妹,哄小圓好玩,圓好見了陳圓也不害怕了,又恢復了往日的歡樂氣氛。
陳圓病癒,恢復了往日風姿綽約的風貌,面容白裡透紅,頭髮烏黑飄逸,眉清目秀,唇紅齒白,身材亭亭玉立,說話聲音輕聲細語,似水如歌。
杜圓告別了擔驚受怕,躲躲藏藏的的日子,開始了新的生活,心情自然好了起來,對一切都充滿了期望和嚮往。有著女人的激情,生活變得有規律起來,面板變得光亮細膩,光彩照人。
圓好已經越來越分辨不清哪個是杜圓,哪個是陳圓了,一會要跟這個,一會又要跟那個,
杜圓、陳圓姐妹兩個和睦相處,共同幫助張圓去實現夢想,共同撫養孩子,共同孝敬公婆和爹孃。
張員外夫婦看著兩個長相一樣、行為舉止一樣,都知書達理,孝順公婆,照顧丈夫,疼愛圓好的兒媳婦,比以前更高興,更快樂。張夫人又開始到處去誇兒媳婦了。
陳員外夫婦,杜掌櫃夫婦,看到姊妹兩個在一起,還像以前一樣親密無間,女婿還像以前一樣與她們和睦相處,都放心的笑了。
孩子們就像一個娘生的一樣。娘和姨在他們心目中是一樣的。
陳圓生了一女後,因為藥的副作用,沒有再生。
杜圓生了四子一女。第一個兒子是長孫,姓張,叫張圓夢;第二個兒子隨母姓杜,叫杜圓想,第三個兒子姓陳,叫陳圓成,第四個兒子姓張,叫張圓真。四個字合起來是夢想成真。小女兒叫張圓心。
姐妹兩個人對孩子,都是像親生的一樣,從來看不出是誰生的,孩子們對他們一樣的親近。
大女兒叫張圓好排行老大,她喊陳圓娘,喊杜圓大姨。後來杜圓生的孩子,都跟著喊陳圓娘,喊杜圓大姨,一直沒有改變。
陳圓儘管只生了圓好一個女兒,卻有六個孩子喊她娘。
杜圓儘管生了五個孩子,沒有一個孩子喊她娘,都是喊她大姨。杜圓毫無怨言。
陳圓和杜圓喊孩子的時候,都像親孃喊孩子一樣,喊“兒子!閨女!”
陳員外夫婦和杜老夫婦,住在彭城戶部山張家附近的地方,是前後兩個院落。陳、杜兩家有了傳宗接代的後人,老人們圍著孩子天天忙忙碌碌。
三家人相距很近,三家的老人相敬如賓,和一家人一樣,從來沒有鬧過意見。孫子們個個聰明、活潑、可愛、孝順,兒孫繞膝,熱熱鬧鬧,其樂融融,盡享天倫之樂。
經過一年多的籌建,“彭城圓夢學館”建成,請了教書先生,招收了學童。
杜圓擔任學館社長,張圓負責男童管理,陳圓負責女童管理,陳員外是學館總管,杜掌櫃是學館伙食總管,張員外是基建總管,天天都忙的不可開交。
學童來學館學習,不收任何費用,吃、穿、住,全部由學館承擔。
辦學第一年,旗開得勝,學館招收了近百名學童,特別是有二十多名女學童來學館學習,在彭城引起了轟動。
學館得到官府的認可、鼓勵、表揚和支援。在慶祝學館開業一週年的時候,許多地方官員、社會賢達、名流參加捧場。
張圓、杜圓、陳圓與來賓見面,來賓們被兩位女媛的美貌和氣質所折服。對學館取得的成績大加讚賞,紛紛捐款捐物。
學童向來賓表演了節目,學童演奏了琵琶曲《十面埋伏》。
因為樂曲十面埋伏取材於彭城九里山,彭城人對這首琵琶曲有特別的親近感。
雖然學童們年齡不大,學的時間不長,演奏起來,已經有聲有色、像模像樣。
陳圓領奏,她衣著得體、溫文儒雅的懷抱琵琶,左手扶琴,坐在學童的一側,側眼看著學童。
杜圓擔任指揮,她身著杏黃色長裙,儀態大方,舉止不俗,纖細白哲的玉指揚起指揮棒。陳圓和學童們看著她的手勢,快速地撫向琴絃,琴聲陡然響起,發出響亮悅耳的聲音。
隨著杜圓的指揮,樂曲開始表現出金鼓戰號齊鳴、眾人吶喊的場面,由散漸快,演奏用了彈、掃、抹、輪、絞、滾、煞等手法,鏗鏘有力的節奏,猶如扣人心絃的戰鼓聲,高亢的長音好像號角聲。
特別是九里山大戰一段,杜圓的指揮如指揮千軍萬馬,慷慨激昂。陳圓的領奏從容不迫,揮灑自如,把樂曲推向高潮。形象的描繪了人聲鼎沸、戰馬奔騰、將士生死廝殺的情形,有金聲、鼓聲、劍奴聲、馬蹄聲、刀槍相擊聲、吶喊聲交織起伏。驚天動地激烈的場面,氣勢磅礴非常震撼。似乎把人們帶到了激烈搏鬥的戰場。
突然,杜圓的指揮棒果斷的往下一點停住,聲如裂帛,音樂戛然而止,全曲結束。
在場的人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