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省裡來電(第1/3頁)
章節報錯
送走李天宇,周道陷入了深思。
他把中夏日報上的徵稿啟事重新看了一遍,又詳細把時間盤算了一下,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五天時間能否獲得這筆獎金機率極小。
雖然極小並不代表沒有……然而,這卻成為他借來第一筆錢的理由。
十塊錢,是他這個年代讀高中一個學期的學費。如果此時進城,一頓吃三毛錢一碗的素面條,可以撐上十三天,當然,前提是露宿街頭,還不能生病。
雖說獎金誘人,機率極低,但這要看你寫的是什麼樣的稿子。
周道上一世對新聞相當熱愛,只要在家裡,新聞聯播是必看節目。
雖然內容枯燥,但從中可以發現經濟動向。據說國內的很多商業大佬,都有這個習慣。
當然,電視新聞與報紙新聞是有區別的,即便是網路時代,周道都有訂閱一份當地報紙的習慣。
即使是看網路新聞,周道也會分辨新聞釋出者的主體,不會拿自媒體的文章當新聞。
此時,他的大腦裡快速播放八十年代曾經有影響的新聞報道。
最後他把“目光”鎖定在《中師語文》的一篇課文上了。
沒錯,八十年代末一篇著名的通訊《買茓記》。
當時的夜校老師專門講解了《買茓記》這篇文章的來龍去脈:這是宛都某縣的一個通訊員寫的,這個年代被稱為“土記者”。入選《中師語文》,主要是因為這位“土記者”無意間開創了新聞的另類寫法。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這篇稿件最初就發表在中夏日報上。
仔細算了下時間,《買茓記》發表的時間大約就是這個時間段,這就給周道出了一道難題,抄還是不抄?
以周道對新聞的熱愛,還有後世人人自媒體的底子,寫一篇通訊稿不是難事,但要獲獎就沒那麼容易了。
用網紅的路數?對不起,那類無厘頭語言根本無法進入官方新聞語言體系,估計發表都難。
新中國的新聞語素,基本在延安時代就已經奠定了的,你若不是大量閱讀官方新聞稿件,寫出的“新聞”根本無法進入主流媒體的語境。
所以做為一個新聞愛好者的周道,真正進行新聞寫作……還是個素人。
直接照搬前世的獲獎新聞,當然是最保險的。
當然這只是從稿件質量上來講。
鑑於原作者發表的時間大約就是這個時期,周道的這個決定當然存在極大的機會風險。
雖然可能因撞車失敗,甚至被判定為抄襲,但周道不認為自己下一步一定要從新聞行業入手開始自己的事業,他的稿子最多會被編輯扔進字紙簍,甚至還配上一句國罵,但這些他都看不到聽不到。
可如果成功了,他不但解決了燃眉之急,甚至可能進入自己上一世相當熱愛的新聞事業。
說幹就幹。
周道起身去大隊部。
敲門。
此時的大隊部已更名為村委會,村委會的會計是周道的發小,初中沒畢業就當上會計了。
你要問他會不會算帳?當然不會。他作帳一般是由小隊會計幫他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