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來到宛都大學,已是輕車熟路。

正是開學季,報名的學生很多,男男女女的年輕人,帶著青春稚氣,在校園內行走。

當然,以周道的經歷,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新生報到,哪些是上一屆的學長,然而新來報到的學生,看每一個人,都是老學長。

這不,不斷有人過來問路:

“學長,新生報到處在哪兒?”

甚至還有人過來問:

“老師,報名處在哪兒呀?”

周道看看自己,“我像老師嗎?”

指一指靠在路邊的指示牌,“向前走150米,右拐200米,左轉直行100米,食堂門口。”

這些孩子,一定是剛剛來宛都,什麼事都只想著問人,也不懂自己觀察一下。

我周道當年到一個城市,第一件事就是買一張地圖,然後坐公交下車後分不清方向,就繼續研究地圖。現在的孩子怎麼都有依賴症呢?

但想了想,覺得自己這麼想過了,因為最起碼這個時代,你很少看到家長送孩子到大學報到。這要是放到後世,估計大門進進出出的全是各種小車,新生們的大包小包,極有可能背在家長的身上……

畢竟這是88年,農村還很窮,父母想送孩子到學校,路費就是個最大的攔路虎。

城市的家長,頂多騎個腳踏車,在車後座上幫孩子帶著行李。

至於開車送的,極其稀少,這樣的學生,不光令人豔羨,而且,還會引起圍觀。

周道之所以被人誤認為是學長或老師,是因為他騎著一輛時髦的三槍腳踏車,而且,還沒帶行李。

沿著指示路線,周道紮好車子,來到報名處。

接待報名的輔導員仔細檢視了一下週道的錄取通知書和其他資料,將一應資訊登記好,遞給他一張卡片和一張寫有各類注意事項的A4紙,然後抬頭看看周道,有些不解地問:

“這位同學,飯卡、宿舍房號、床號都在這裡……你雲河縣的,怎麼沒帶行李?”

這還真是的,周道遲疑了一下:“我在宛都有住處,所以就沒帶行李。”

輔導員抬起頭,掃了眼剛剛的報名表,不滿道:“周道同學,作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新一代大學生,我們從進入大學校園起,就應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價值觀,不能依賴父母、親戚!

我們上屆新聞系的同學,很多優秀的學生,在校讀書其間,就開始勤工儉學,自己養活自己,還把國家發放的補貼寄給家裡……所以我建議,你應當立即把行李帶過來,按照老師分配的宿舍號和床位號住進宿舍!”

周道笑笑,心說,你這不是在說我的嘛!

我可是沒用家裡一分錢,自己在宛都掙錢花……

但第一天報道,不能給輔導員一個不好的印象,“老師,你說的我懂,要不,我先認一下宿舍,明天再帶點行李過來?”

輔導員不高興了,“我說同學,作為年輕人,雷厲風行才是我們時代青年應有的行事風格!我看你還騎著腳踏車過來!你親戚家有一輛這麼高檔的腳踏車也不容易,人家也要用的,你早點搬過來也好把腳踏車還回去不是?

我也是農村出來的,到了城市,要懂城市的禮儀,不能人家不說,咱就不知自律……”

這……哪跟哪兒呀。

我特麼自己用自己的腳踏車跟自己講禮儀?

周道頭大。

“老師您忙,我先走一步。”

輔導員呼地一下站了起來。

剛剛問路的那位學妹此時站在報到點一側,大約聽了幾句他們的對話,正一頭霧水的望著他倆:“哪個是老師?哪個是同學?怎麼看像是學生批評老師?”

輔導員聲音很大,全然不顧小女生手裡拿著個人資料急切的等他辦手續。

“周道,你給我站住!你眼中沒有我這個輔導員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