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個獲獎證書,就可以實現自己的特招夢嗎?

宛都歷來重視人才,當下的宛都電視臺,如果獲得全國新聞一等獎,普通農民可以實現“農轉非”的願望。當然,這個一等獎得是政府直屬機構頒發的,如果是某個草臺班子冠以“全國”的名義評的獎,那是不作數的。

後世人有一個農村戶口,家裡有二畝地,三分宅基地,那是生活幸福的象徵,你要讓他轉成城市戶口,他是不願意的。

當市民有什麼好?社保得自己出錢買,醫院看病自己社保卡上的錢用完了,還得自己掏腰包,最主要城市房子貴還得住在鴿子籠裡。

哪像農村,宅基地上建套別墅,幾十萬就修得相當好了,後院種上各類有機蔬菜,不用像城裡人一樣天天吃打過農藥的菜。

後世的農民種地有補助,交一二百的農村醫療住院可以報銷大部分,吃的綠色自種產品,呼吸清新的空氣,要多好有多好。

然而此時的農民,辛苦種了一季糧食,第一件事得“交皇糧”,再加上各種提留款,一年下來頂多賺一口吃的,甚至還有人吃的都接不上。

豐收年景,排隊去公家糧庫交糧,交了糧食糧庫可能只給打個白條,報紙上不斷出現“賣糧難”的報道,農民生活相當艱難。

農閒時,按勞力攤派公務,開渠、清淤、修路……出工不夠記帳扣錢,出了工也相當於義務工,而且還不給發個“義工證”。

這個時候,城市戶口就是身份的象徵,有了城市戶口,有糧本、菜票、鹽票、布票、腳踏車票等各種票,甚至有的城市還有新婚傢俱票……

別笑。

這是真的。

你以為這個票僅僅是個憑證?

它是錢!當錢用。

農民進城吃飯,得花錢在黑市買了糧票,才能吃上*營食堂的平價食品。

剪刀差將農村與城市二元割裂,這是後世年輕人無法想象的。

要讓周道和當年的農民工回想起最初的難來,想多了都是淚。

後世大學生回鄉承包果園種橘子,那是潮;當下呆在農村,那是天然鄙視鏈的最底端。

此時的農轉非,其意義不比後世弄個燕京戶口小,甚至獲得的好處還要大很多,因為前者是身份的徹底改變,後者僅僅是為後代讀書輕鬆考個名校獲得資格。

當然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改變了當事人的起跑線。

周道是過來人,他對這本證書可以成為“農轉非”的敲門磚沒有興趣,因為他知道,後世很多花錢“農轉非”到城裡的人,臨退休想把戶口轉到農村養老,這種“非轉農”反而比當年“農轉非”更難。

你都遷到城裡享過福了現在還想回來要宅基地要承包地?對不起,現在政策不支援這個。

在城市化還沒有完成的時候,“逆城市化”難以得到政策支撐。

……

周道特意用宛都電視臺的稿紙寫了個申請,同時把兩本證書影印好,裝在一個牛皮紙信封裡,向看門大爺問清楚了招生辦公室的方向,便徑直向教學大樓走去。

接待他的是一位中年婦女,她拆開看了一下申請書內容,又看了一張剪報的影印件和刊登有《買茓記》的那張《中夏日報》,核對了兩本證書的原件和影印件,然後把資料隨意一碼,推回去說:“今年的特招名額已滿了!”

“滿了?”周道第一反應是不能相信,前天喬副書記的秘書給打的電話,告訴我準備這些資料來宛大,怎麼這就晚了呢?

“喬華給我開的玩笑?”周道尋思道:“這不可能,以他的身份地位,沒有把握的事他不會這麼安排的。”

“這位老師,你確認滿了?”周道小心翼翼的問。

中年婦女臉色冷淡,“是的,你走吧。”

直接趕人。

周道笑道:“老師,你可否再看一下,是不是弄錯了?”

中年婦女瞪眼道:“你這個學生,怎麼這麼難纏,平時不好好學習,總想著考不好了鑽空子!把資料拿回去,放這裡弄丟了我可不負責!”

周道將原件和影印件分開整理好,分別裝在兩個16開大小的信封裡,笑容可掬的道:“老師,不好意思,今天打擾到您了,那啥,求你個事,借這個座機打個電話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