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凡事自己兜著(第1/3頁)
章節報錯
 這一大章接近4000字,就不分拆了,全部發出來。
……
正在裝修的柳林周宅雖說不大,但院子還算寬敞。
按周道的設計,院子的大天井改造成半封閉狀態,頂部用金屬架構架空,嵌上鋼化玻璃,天井內製作微型假山、魚池,圍繞假山魚池一側種植綠竹、薔薇。
夕陽紅大理石碎料鋪地,延伸到第一個臺階時,則與客廳連為一體,改換成統一的藏青色大理石地板。
內室則鋪設木地板。
此時的宛都普通家庭牆面基本上還是石灰牆,這種牆一般較粗糙,且容易開裂,周道根據前世經驗,需要把這類牆面剷掉重新用水泥批蕩。
只是目前市場上還很少有膩子粉出售,不過這也不難,周道知道膩子的配方,到時候拿滑石粉、石灰粉和纖維素以8:2:1的比例,再適當加點白乳膠混合一下即可。
至於假山的石頭,周道知道一個根雕廠,同時也做盆景,那個根雕廠的後臺老闆是個大學教授,經常自己到大山裡找“上水石”。
所以這個根雕廠不光賣根雕,也有“上水石”出售。
這種石頭形態各異,做出的山石景緻逼真。
最重要的是,石質鬆軟,水分可以從石頭底部浸潤到石頭的各個部位。
有了水分,石頭表面很容易生長出綠苔和各類細微植被,比起光滑且多空洞的太湖石,“上水石”猶如真實的微縮景觀,更有意境。
舊牆體的石灰牆皮很快就被泥水工和小工全部鏟了下來,周道將客廳重新規劃,與一側相連的房間打通,重新用鋼筋水泥製作了一個橫樑,這樣,原來的筒子房的客廳立即變得寬敞闊綽起來。
電視櫃的位置確定了,又規劃出一個背景牆,這個位置空著,將來鑲嵌上風化石,天花做60公分寬吊頂,暗藏小型射燈,將光線打在文化石上,製造出迷幻的燈光效果。
這類裝修在後世可能極其普通,但這是1988年,受材料和工藝的侷限,能做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
沙發可以定製,街頭很多包郵區出來的能工巧匠,他們手裡拿一把魯班鋸,面前一塊紙牌上寫著“訂製沙發”的字樣。
面料可以自己選,一套布藝沙發一百多塊錢就可以搞定了,樣式還比傢俱店的新穎。
當然包郵區此時還沒有包郵,都是郵政的天下,但這地兒的人在宛都到處可見,他們打傢俱,開理髮店,眼鏡店,甚至還有學了當地菜開熟食店的。
大冬天在一個轉不了身的小櫥窗門店洗頭理髮的,十指凍得通紅的,都是後世包郵區的甌州人,他們雖然身體單薄,凍得瑟瑟發抖,但堅信自己的目標是:
掙到20萬後就回老家蓋房子娶媳婦。
對此時的“有志青年”來說,這個目標看似遙不可及,但相比後世那位被稱為“國民公公”的地產商提出的“定個小目標,先掙一個億”,看起來靠譜得多。
沙發靠後周道用一排半封閉矮櫃當做隔斷,而在矮櫃靠牆的部分,設計一個小型酒櫃,鏡面、12MM玻璃隔層、頂端的小型筒燈,矮櫃踢腳線暗藏的內設光源,對於夜間烘托氣氛都是相當有效的。
打通的那間作為視聽空間,書架、矮几,茶具,最重要的一側牆面的古典長條几,他在一箇舊傢俱店看到過,裝修好後一定買回來,這種古典傢俱,目前人們還不太重視,幾乎是白菜價。
幾天下來,房子整體格局已大體成型,周道量尺寸,找到石材加工店加工石材,又去水暖店裡購買衛生潔具。
說起來,這個時代衛生潔具還沒有獨立成市,能買到抽水馬桶都不錯了,想挑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大部分老城區的宛都人,還在使用公共廁所。
瓷片也不好找,目前當地的瓷片主要是外牆瓷磚,衛生間和廚房用的內牆瓷片基本上是單一的純白色,且規格單一。
就這,還要找遍全宛都才能在農貿市場找到那麼一家。
那家老闆主要是賣瓷碗瓷碟的,在一個角落找到碼了大半年落滿了灰塵的白瓷片。
對於周道這個買家,老闆表現出誇張的熱情,生怕周道反悔不買了。
……
然而柳林的獨院最大的問題是,建設之前沒有提前設定好足夠大的排汙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