悶。

和“炎熱”、“酷暑”等等比較起來,“悶”是更加準確的形容詞,一種壓抑的堵塞的沉重的難以暢通的感受。

渾身上下每一個毛孔都被堵塞住,炎熱而沉悶、笨重而憋屈,宛若一個重物壓在胸口,並且伴隨著時間的推進變得越來越重。

最明顯也最直接的體驗就是,氧氣攝取困難,呼吸越來越急促、腳步越來越沉重,始終宣洩不出來。

純粹就是……悶。

不僅消耗越來越劇烈、越來越快速,而且恢復速度也越來越緩慢,對球員來說,毫無疑問是一項挑戰。

但是,高文已經做好準備。

上一輪和費什的比賽,算是淺淺體驗了一下,那一場比賽被安排在日場第三場,登場的時候已經下午三點多,儘管太陽依舊毒辣,但正在慢慢降溫——而不是持續升溫,並且狂風影響也沒有那麼大。

今天在正午登場,高文也預料到天氣的影響,從熱身開始到準備環節,提前預想到了所有潛在困難。

“6:4”。

高文,先下一盤。

伴隨著一輪賽事一輪賽事的進行,透過實際對抗和強強碰撞,高文正在一點一點找回自己的比賽手感。

來自巴西的貝魯西奇是庫爾滕之後最成功的巴西男子單打球員,1987年出生,也是目前職業網球中生代的一員,世界排名曾經在2010年七月來到過第二十一位,並且有過擊敗穆雷、伯蒂奇等人的戰績。

儘管從來沒有闖入過世界前二十,大滿貫最好表現也只是第四輪而已,但毫無疑問,他就是巡迴賽裡最普遍也最常見的藍領球員,也許缺少輝煌時刻,卻一直是職業賽場不可或缺的存在,如同工蟻一般。

貝魯西奇是典型紅土球員,底線功底紮實,回合球僵持能力出色,對旋轉和彈跳的理解有自己的色彩,他職業生涯的四座巡迴賽冠軍全部來自紅土,甚至就連另外四次決賽落敗經歷也有三次來自於紅土。

今年,在紐約,貝魯西奇籤運不錯,迎來自己職業生涯的首次突破——

在硬地大滿貫賽事裡,首次闖入第三輪。

此前,無論是澳網還是美網,貝魯西奇全部都是止步第一輪或者第二輪,甚至就連溫網也有過一次第三輪的經歷,但硬地賽場的表現確實差強人意。

沒有想到,這一屆充滿意外和混亂的美網卻成為貝魯西奇的突破口,連贏兩場,並且得到了挑戰高文的機會。

如果因為“紅土”的刻板印象以及過往戰績的表現就低估貝魯西奇,那肯定就要吃苦頭。

儘管貝魯西奇在硬地賽場成績一直不好,但從紅土打磨出來的基本功特別好,而且防守功底出色。

也正是因為如此,2012年的莫斯科,室內硬地,貝魯西奇就曾經一路闖入決賽。

顯然,能夠在競爭激烈的ATP,常年保持前五十名的位置,貝魯西奇也有自己的本領。

面對這樣的球員,需要耐心也需要冷靜,因為對方能夠始終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特別是在今年美網的比賽環境裡,天氣因素扮演重要角色,體能和狀態的起伏比較明顯,但貝魯西奇依舊穩定。

於是,貝魯西奇的兢兢業業就能夠尋覓到機會。

第二盤裡。

貝魯西奇率先破發了。

炎熱天氣下,高文的體能消耗明顯加劇,遠離賽場兩週缺少頂尖對抗的最大後患,此時終於暴露出來——

持續高強度對抗之中的適應能力和續航能力。

這種狀態,無法一蹴而就,也不能瞬間爆發,必須透過一場又一場強強碰撞的對決慢慢打磨出來,任何球員都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