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迪費什,曾經和羅迪克一起,被譽為桑普拉斯、阿加西等等美國網球傳奇一代的接班人,然而競技體育的殘酷卻從來不會心慈手軟,大浪淘沙一般地讓一個又一個天才泯然於眾人,重新迴歸平凡。

費什,可以算是其中一員。

職業生涯最高世界排名第七,大滿貫最佳戰績八強——澳網、溫網、美網各一次卻也只有一次而已。

不僅從來沒有能夠在大滿貫闖入四強,而且職業生涯從來沒有贏得大師賽冠軍,哪怕五百積分賽也沒有,僅僅只有六座兩百五十積分賽冠軍;更遺憾的是,四大滿貫都有不止一次首輪出局的經歷。

從任何一個角度來說,這也不是“頂尖球員的職業生涯”,甚至第一梯隊也略顯勉強,名人堂應該機會渺茫。

但為什麼費什始終被認為是美國網球一個不可忽略的人物呢?

其實,費什是一位天賦出眾的球員,儘管出身北美硬地,而且職業生涯表現最好的賽事幾乎都在北美本土;但他和羅迪克不同,他不是典型的硬地球員,他的擊球手感和線路佈局充滿了靈感和想象。

他分別擊敗過費德勒、納達爾,也多次擊敗過德爾波特羅、瓦林卡、伯蒂奇等等,多次闖入大師賽四強和決賽,卻總是在關鍵時刻缺少一口氣——

在四次大師賽決賽舞臺上,分別面對羅迪克、費德勒、德約科維奇、德約科維奇,他全部都搶下一盤,卻在決勝盤遺憾失利。

一方面,傷病是嚴重阻礙。

這位擊球充滿靈感和細膩的球員,職業生涯不止一次遭遇手腕傷病,甚至在2005年差一點點就退役。

另一方面,則是焦慮問題。

2012年,費什先是受到心臟疾病的困擾,而後又患上嚴重的焦慮症,隨後兩年時間參賽數量寥寥無幾。

經過漫長治療和調整,費什終究還是沒有能夠重新回到賽場,今年七月,他宣佈美網結束後正式退役。

歸根結底,費什現身說法,以自己為案例,首次讓人們意識到——

職業球員,在成為球員之前,他們首先是一個普通人,會憤怒會緊張會焦慮會不安會膽怯會猶豫的普通人,在壓力巨大的競技體育環境之下,和普通上班族一樣,他們也面臨巨大壓力,存在心理問題。

在費什之前,其實人們一直都知道問題的存在,卻沒有人提起也沒有人討論,更不要說給予任何重視了,因為這不利於商業推廣、也不利於品牌包裝,贊助商們和賽事組織者們並不希望看到這些討論。

然而,費什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儘管微弱,並且一直到多年以後才真正被重視,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必須出現第一顆火種,否則就沒有後續。

費什的聲音,格外珍貴。

一位擁有天賦並且具備實力的潛在頂尖球員,卻因為傷病以及心理困擾而在登頂之前停下了腳步,這樣的故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肯定不是第一次第二次,但費什讓人們聽到了他的聲音,這就不一樣。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正是因為如此,費什始終擁有一個特別的位置,也許沒有那麼重要沒有那麼輝煌,卻始終都存在著。

其實,時隔十八個月重新回到賽場,費什依舊展現出不俗的競爭力。

在辛辛那提,首輪乾脆利落地橫掃特洛伊基,次輪面對穆雷苦戰兩盤落敗,“4:6”、“6:7”的比分非常接近。

最後一次踏上法拉盛的賽場,時隔三年重回大滿貫舞臺,費什首輪比賽面對1992年出生的義大利新星馬爾科切奇納多(MarcoCecchinato),儘管第一盤搶七局遺憾落敗,但後三盤漸入佳境完成橫掃,逆轉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