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四大滿貫全部不例外,賽事安排需要考慮到上座率,但毫無疑問,美網是貫徹執行最堅決的賽事。

任何球員,在法拉盛都沒有特權,一切的一切全部朝著“上座率、收視率、票房”瞄準,這就是唯一標準,即使是四巨頭也不例外,美網總是喜歡將話題對決、焦點對決、噱頭對決安排在最重要的球場。

用一個詞語就可以輕鬆總結:流量。

當然,四巨頭的存在本身就是流量,所以他們往往能夠佔據重要球場的重要場次,但如果有討論度更高的話題對決,美網賽事組委會也不會有任何猶豫,說換就換,即使費德勒也一樣可能被擠出去。

看看去年,“伊斯內爾VS高文”的首輪比賽,就進入了阿瑟阿什球場,於是,高文以外卡球員的身份職業生涯首次ATP級別賽事就直接進入全球最高規格的球場,這樣的起點,確實是現役球員的獨一份。

今年,也不例外——

首個比賽日,焦點雲集,美網賽事組委會的場次安排也成為一大看點,但美網依舊延續了一貫作風。

阿瑟阿什球場,“穆雷VS克耶高斯”、“納達爾VS丘裡奇”兩場焦點對決安排上了,其中納達爾夜場大軸。

德約科維奇、錦織圭則遺憾地被擠到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球場,但和被擠到大看臺球場的西里奇比較起來,他們的球場安排似乎也沒有什麼值得抱怨了,去年在這裡闖入決賽的西里奇完全沒有特別待遇。

果然,美網依舊是美網,走自己的路,從來不理會他人的視線。

不過,競技體育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就是,精彩對決才是王道。

最頂尖最優秀的比賽未必就好看,因為可能一面倒直接打花了,反而是低排名球員之間刺刀見紅的短兵相接往往能夠在大滿貫第一週迸發出難以置信的火花,小球場的近距離接觸也能夠感受網球魅力。

今年美網也身體力行地證明這一點。

從莎拉波娃最後時刻宣佈遺憾因傷退賽開始,一種不祥預感就開始籠罩法拉盛,宛若一片厚厚的陰雲。

當賽事真正開打之後,這種不祥預感也就演變為現實,今年的法拉盛似乎陷入了詛咒。

冷門,迭爆。

女單賽場,足足六位種子球員出局。

排名最高的是七號種子伊萬諾維奇,塞爾維亞人三盤不敵傷愈復出的齊布林科娃,儘管在法網時隔七年重返大滿貫四強,伊萬諾維奇似乎終於找到了一些手感,但澳網和美網兩項大滿貫雙雙首輪出局。

對於伊萬諾維奇來說,毫無疑問,這是非常非常失望的一個賽季。

緊隨其後的則是八號種子卡普利斯科娃,這位年輕新秀今年首次躋身世界前十,被譽為青春風暴的一員,然而四大滿貫表現都難言亮眼,全部止步第一週,甚至沒有大滿貫十六強的履歷,非常糟糕。

此次在美網,面對名不見經傳的資格賽球員,卡普利斯科娃僅僅只得三局,不到一個小時就被橫掃出局,全然沒有世界前十的風采。

最後一位出局的前十種子則是西班牙人納瓦羅,十號種子在各項賽事裡遭遇七連敗,繼伯明翰草地賽事以來,整整三個月時間裡一勝難求,除了法網止步第三輪之外,其他三項大滿貫全部止步首輪。

詛咒模式,開始發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