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7 無處不在(第1/2頁)
章節報錯
直線?
不,斜線。
連續第二拍,高文又重複線路將網球送回吉隆正手,兩位球員再次在正手位展開刺刀見紅的正面碰撞。
吉隆,全然不懼,腳步一頓,急停急轉,二次啟動,早早引拍,準備再次第一時間迎前完成擊球。
但是……
等等,嗯?
回球,稍稍有些奇怪,暗藏玄機。
儘管同樣是正手,但高文的這一拍擊球並不相同,不是普普通通的發力平擊球,而是落在中場的上旋球。
上旋?
但是,為什麼呢?
吉隆滿頭都是問號,卻沒有時間多想,身體和大腦就已經做出第一反應——
腳步,往前跨了一步,接近底線,稍稍迎前,搶上升點,在上旋完全釋放出來,高點下壓再次進攻。
直線!
既然高文不變線,那麼吉隆就率先變線了,抓住時機打破僵局,一拍直線,瞄準制勝分發動進攻。
然而,一切全部都在高文的預判之中,幾乎就要吉隆出手瞬間就已經移動,啟動、飛奔、橫穿球場。
電光火石之間,腳步就已經順利來到位置。
雙手反拍,斜線,深區——
不是直線,而是斜線,繼續大範圍地充分利用球場。
同樣,吉隆也並不意外,急停急轉、二次啟動,留下一系列殘影就已經飛奔出去,但緊接著就意識到困境。
心臟,一縮。
此時,麥克唐納德和解說員們應該就能夠看出些許端倪了:
一深一淺一深。
落點,始終在變化。
在回合拉鋸戰裡,處於被動防守狀態的高文,三拍擊球,看似簡單看似隨意,實則一直在控制落點。
所謂「深淺變化」,並不是大開大合的那種,「一下網前小球一下底線壓線」;而是在中場區域的變化,淺區搭配上旋、深區搭配下旋,同時伴隨著力量和速度的變化,導致吉隆的擊球點位置一直在變化。
這就意味著,吉隆的腳步僅僅只是橫向移動也就不夠,同時還需要縱向調整,這樣才能夠找到最佳擊球點;而且縱向移動也不是大範圍的直上直下,也就是在底線附近如同電波一般來來回回波動。
在這裡,還有一個細節,高文抓住了當前年輕球員的一個通病——
不喜歡上網。
年輕球員往往習慣於固守底線,即使得到機會進入底線,大部分時候也不會順勢上網,而是擊球完畢又重新回到底線。
吉隆,也不例外。
在如此情況下,高文控制在中場區域附近的落點調動,忽遠忽近、忽深忽淺,也就相當於煙霧彈,吉隆不會貿然上網,但腳步卻始終在橫向移動過程中必須顧及縱向移動,整個擊球都處於動盪狀態。
體能消耗是一方面,精力消耗則是另一方面。
眼前這一拍球,就是最好的說明。
明明率先變線發動持續進攻的是吉隆,但線路規規矩矩,全靠速度和力量壓迫,變化不足,被高文提前預判,二次啟動順利拍馬趕到,並且在反手位借力打力完成擊球,將吉隆的力量全部推送回去。
高文的這一拍反手斜線,輕描淡寫,卻氣貫長虹,一推一送,就直接將網球推送到斜線大三角區域。
深區,死角。
吉隆,深陷麻煩。
他必須快速回頭移動,沿著身體斜後方十五度角的方向跑出一條斜線,不僅需要橫向移動還需要縱向移動,身體對於球場三維立體空間的捕捉就會出現偏差,因為他必須在身體斜後方尋找擊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