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不稀奇,費德勒也好,高文也罷,一發成功率以及一發質量的下降都是不可避免的結果。

一來受限於自身體能,二來因為對方帶來的壓迫衝擊,發球質量的波動都是在所難免。

自然而然,也就需要改變策略。

如何利用一發、如何調整二發,這都是一門學問。

抬起頭來,高文看了一眼費德勒,並沒有停頓或者遲疑,二發就已經拋球。

內角。

時速170公里。

不快,也不轉,從肉眼來看,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平擊發球,缺乏特點,即使想要評論也說不出一點什麼。

——機會!

費德勒迎前搶接發球,連續第二分,費德勒從接發球環節就開始搶攻,儘可能將回合節奏壓縮下來。

單手反拍,開啟胸膛,全力迎前。

但是……等等。

慢慢悠悠地,搖搖晃晃地,網球遲遲飛不過來,以至於費德勒的出拍動作蓄而不發,等了又等。

一方,準備搶節奏。

一方,不緊不慢姍姍來遲。

然後,等費德勒意識到高文隱藏了些許摩擦上旋的時候,調整已經來不及,這一點點上旋並不明顯,只是彈跳高度比預期稍稍高了半個手掌而已——

半個手掌的位置,不值一提,因為擊球點依舊在球拍之內,臨時調整就可以覆蓋。

但一來慢慢吞吞、二來偏離甜點,二者疊加起來也就形成一個錯位;同時,高文還抓住了一個心理,他知道費德勒準備搶接發球,他知道費德勒剛剛丟掉那一分的心態浮動,他也知道此時此刻局勢的膠著,所以,他悄悄埋下一個地雷陷阱。

不需要太明顯,些許偏差即可。

看似普通到平庸的一個菜球,而且是二發。

實際上卻需要耐心和細心,否則——

哐。

費德勒的單手反拍,出手還是太早,也就早了那麼一點點,然後沒有尋找到正確甜點,擊球也就荒腔走板。

網球,直上直下,攀升到高點,又重新落回費德勒自己的半場。

發球直得。

“AD:40”。

高文的局點,出現了。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