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德勒的發球,出現些許波動,儘管目前為止只有兩個發球局而已,但費德勒一發進球率非常出色,整體表現平穩;但在這一局裡,高文提前接發球站位,形成一種無形壓力,局勢就有微妙的變化。

此前,費德勒發球依舊出色;然而,來到破發點上,費德勒一發就稍稍有些緊。

從這裡就能夠看出來,壓力,是客觀存在的。

也許,費德勒的球迷可能不服氣,球王為什麼需要緊張?

不要忘記了,這裡是O2球場,費德勒書寫無數輝煌無數傳奇的一片場地;而且,今年來到倫敦之後,費德勒至今保持不敗,以直落的比分擊敗德約科維奇和納達爾,透過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狀態。

面對任何球員,費德勒都有底氣,怎麼可能因為高文而緊張?

但現實就是,高文是任何球員都需要警惕的對手,包括費德勒也不例外。

費德勒抬頭看了高文一眼,高文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然沒有走神,他就知道,自己的策略應該暴露——

一發,費德勒是準備發球上網偷襲的。

當然,費德勒沒有忘記這一局的第一分是怎麼丟的,但並不意味著費德勒會縮手縮腳,他依舊會堅持戰術;只是現在,一發出界,策略被識破,這就意味著,二發需要全新佈局。

啪。啪。

也就是拍球的短暫空檔,費德勒就已經完成調整,重新構思。

二發。

外角。

居然,依舊是外角。

同樣是外角,但整個發球策略截然不同。

一發外角,費德勒選擇的是標準外角,落點在發球區邊線上,將角度撕扯開來,並且依靠速度壓制。

二發外角,費德勒則將角度收回來一些,落點在發球區邊線和底線交接的小三角內,依靠上旋壓制。

也就是說,一發利用的是橫向空間,二發利用的是縱向空間;更不要說,速度、力量、旋轉的差異。

而且,重點在於,費德勒抓住高文的站位——

高文站位依舊靠前,就在底線附近。

二發的強烈旋轉落地反彈之後高高上揚起來,來到底線附近的時候,擊球點在腦袋斜上方的位置,不要說發力了,就連揮拍動作都被完全牽制住。

費德勒針對高文的站位製造出一個怎麼擊球都彆扭的發球。

這,就是費德勒的能力,不僅展現自己的控制和佈局,同時也展現自己的網球智慧。

於是。

要麼,高文後撤,丟掉自己的位置優勢。

要麼,高文切削,放棄搶攻發球的策略。

費德勒著實沒有給高文留下太多選擇,但這就是發球方的優勢,只要發球足夠出色,就能夠限制對手。

高文,選擇後者。

而恰恰是這樣的時刻,見證高文成為第五巨頭的能力。

因為他知道費德勒在破發點上必然會改變策略提升狀態,所以任何變數都不算意外,他始終保持冷靜。

切削?

沒有問題。

高文不僅沒有後撤,而且還稍稍迎前,在腦袋斜上方的高點,自上而下連砍帶切地完成一拍切削,控制著拋物線,朝著費德勒的站位推過去——

準確無誤地,就是費德勒的發球站位,甚至更準確一些,就是費德勒雙腳的位置。

切深,切轉。

網球,飄飄忽忽地、搖搖晃晃地,宛若秋雨寒風之中瑟瑟發抖的枯葉,眼看著就要飄出底線卻在即將出界的時候快速下墜,落在底線上。

準確,壓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