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6:2”。

勝利,屬於費德勒,毫無懸念。

全場比賽僅僅耗時六十二分鐘,甚至比德約科維奇和費雷爾的比賽還要迅速,延續室內硬地的節奏。

當第一個比賽日的全部賽事結束之際,社交網路之上並沒有太多波瀾,一貫看熱鬧不嫌事大的那一小撮起鬨者也格外安靜,因為這樣的結果完全不出預料,波瀾不驚,甚至就連落井下石的樂趣沒有。

斯坦史密斯組,一切正如預期,費德勒和德約科維奇全面掌控局面,他們聯手出線應該就是一眼可以看到的結局,唯一的懸念也不在於費雷爾和伯蒂奇能夠製造多少麻煩,而在於誰會三連敗賽季收官。

這,並不有趣。

但沒有關係,第二個比賽裡,伊利耶納斯塔塞組登場,拯救年終總決賽收視率的焦點對決立刻上演。

顯然,賽事組織者也清楚地知道,重頭戲,全部都在這裡,再加上沒有開賽日衛冕冠軍率先登場的限制,從賽程安排就能夠看出ATP的小心思,票房也好、收視率也罷,包括流量熱度,全部在此一舉。

第一場,雙打。

第二場,“高文VS瓦林卡”。

第三場,雙打。

第四場,“納達爾VS穆雷”。

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

說意料之外,那是因為從紙面分析來看,高文和瓦林卡的碰撞才是焦點,理所當然應該放在最後一場。

本賽季裡,穆雷屢屢在關鍵時刻掉鏈子,納達爾則始終在掙扎在調整在磨合,他們都不在自己的最佳。

但高文和瓦林卡則不同,兩位大滿貫冠軍地位今非昔比,“挑戰者聯盟”話題更是席捲全網,熱度居高不下;更何況,兩位球員在羅蘭加洛斯那場史詩級的半決賽碰撞,至今依舊為無數球迷津津樂道。

顯然,高文和瓦林卡的比賽質量,應該更加值得期待。

說情理之中,則是因為“巨頭之威”,哪怕今年的巨頭格局已經被高文和瓦林卡聯手衝擊得七零八落,但歸根結底,這就是過去十年、過去五年的主旋律,納達爾和穆雷的人氣依舊是其他球員所無法企及的。

再加上穆雷作為東道主,主場優勢終究還是發揮作用。

老實說,觀眾們還是相信巨頭,相信納達爾和穆雷的碰撞依舊能夠帶來火花,賽程如此安排也就不稀奇了。

但有一點能夠肯定,不管誰先誰後,今天的兩場單打,吸引力全面超越第一天,勝負懸念也是一大看點。

即使是紙上談兵、人均專家,細細分析這兩場比賽,也沒有人能夠鐵口直斷最終勝負——

包括高文也不例外。

畢竟,高文所面對的是瓦林卡:

誰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發又會爆發出什麼能量的瓦林卡,一旦爆發就能夠擊敗任何對手的瓦林卡。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