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賽事就將目光瞄準那些剛剛轉入職業賽事沒有多久的希望新星身上,以一張外卡作為交換要求對方簽署長期出賽協議,比如一張外卡換接下來六年的連續參賽,類似情況在巡迴賽裡比比皆是。

如果這一招行不通,像中東賽事那樣財大氣粗也行,一張五十萬美元乃至於一百萬美元的出場費支票就可以邀請到四巨頭的光臨,輕而易舉就能夠引爆話題和焦點。

當然,也不是隨隨便便什麼球員都能夠稱得上“票房號召力”。

一般來說,巡迴賽裡分為兩種型別,一種是世界排名前三十的球員,他們的參賽本身就意味著關注度;一種則是話題球員,比如剛剛在大滿貫爆冷擊敗四巨頭,一個轉身就會成為兩百五十積分賽的香饃饃。

另外,還有兩種特例——

一是本土巨星。來自自己國家世界排名最高的球員,不僅對觀眾來說是一種刺激,同時對年輕球員也是一種激勵。

一是世界巨星。比如費德勒、納達爾;比如小威廉姆斯、莎拉波娃。而現在,高文也正式躋身如此行列。

事實上,美網結束後,高文接下來的賽程安排就是焦點。

原因非常直觀——

世界第一爭奪戰。

高文需要參賽也需要積分,否則世界第一爭奪戰根本就不可能發生,自然而然高文的每一站賽事都是焦點,和其他四巨頭重合嗎,還是互相錯開?頻繁參賽嗎,還是控制質量?

同時,“搏擊不斷”的全網熱議也讓高文的市場號召力扶搖直上,撇開話題性和人氣度等等暫時不說,新鮮感破錶,這是其他球員都無法比擬的優勢。

所以。

除了華夏的兩站賽事已經板上釘釘之外,高文還有哪幾周選擇參賽?選擇參賽的話,同一周往往有兩項乃至於三項賽事,又選擇哪一項?

高文還在紐約忙碌的時候,各大賽事和托比亞斯的電話、郵件往來就已經忙碌起來,焦點紛紛聚集。

對賽事來說,他們想要蹭熱點;而且,他們還想要籤長約。

巴塞爾就是經典案例。

得益於費德勒和瓦林卡的存在,巴塞爾已經擁有票房保障,但巴塞爾賽事總監透過費德勒的關係說服了納達爾,賽事票房上座率根本就不需要擔心,哪怕只是一站五百積分賽事也總是能夠製造話題。

現在,也有賽事希望能夠和高文簽署長期出場合約,不止一個兩個而已——

某種程度來說,賽事組委會的處境,和去年各大品牌有些相似。

高文的崛起速度著實太快太快,殺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他們還沒有來得及觀察和判斷,也沒有新人福利期,高文就搭乘小火箭一路狂飆,要麼當機立斷搶佔先手,要麼就徹底喪失主動淪為熱鍋上的螞蟻。

從去年美網到今年美網,才僅僅一年而已,各大賽事都在摸索高文的票房號召力,也在摸索高文的賽程安排,還沒有來得及摸索出一個所以然,“第五巨頭”就已經響徹全網,賽事組委會瞬間陷入被動。

怎麼辦?

如果他們想要說服高文前來自己的賽事參賽,難度直線上升,十八般武藝都使用出來。

和巴塞爾一樣,維也納也祭出自己的殺手鐧,希望透過蒂姆說服高文前來參賽,在這場“高文爭奪戰”裡搶佔先機。

但顯然,維也納賽事總監應該忽略了一件事,蒂姆不是費德勒。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