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花哨也沒有技巧,直挺挺地順著揮拍軌跡和移動方向,紮實而穩健地將網球推送回去。

原路返回。

從哪兒來,回哪兒去。

於是,網球就重新回到德約科維奇的腳底,撞牆式的回球,也許落點還是差一點,不夠深,但效果已經達到,德約科維奇慌亂之中側開身體,卻沒有來得及站穩腳跟,正手就已經必須擊球。

兜球?

不。

連續第二分,德約科維奇打破自己的一貫戰術套路,在腳步遭受擠壓的情況下,正手撞擊了一拍。

不僅借力打力,而且快揮發力,居然是一拍平擊,硬橋硬馬地正面撞回去——

這一點都不像德約科維奇和高文的比賽,即使第一盤也沒有,倒像是費德勒和高文的那場半決賽。

在節奏、力量和速度層面展開強強碰撞,往往前三拍的佈局就能夠拉開差距。

現在,也是如此。

德約科維奇不僅改變擊球方式,同時還改變擊球線路。

這一拍,是斜線。

重複落點的回頭球。

再次殺了高文一個措手不及,因為外角發球,高文的腳步被扯出單打線外,自然第一反應就是回防反手空檔,結果德約科維奇以快打快地選擇重複線路,於是高文急停急轉之後二次啟動又拉了了回來。

被動,終究還是被動,作為接發球一方的被動還是沒有能夠改變。

所以,切削?

在今年美網,高文的正手切削著實扮演重要角色,經常性地改變戰局。

然而!

也沒有。

和德約科維奇一樣,高文的回球也在冒險,正手打直、正面頂撞,連續第二拍展開進攻。

“力量VS力量”。

儘管高文腳步在移動之中重心不穩,發力不是那麼紮實,但這一拍擊球夠堅決也夠果斷,正手一拍橫掃,網球就沿著直線鑽入德約科維奇的反手位。

可惜,追求速度和銜接,線路控制略微差一點,沒有完全把角度撕扯開來,落入德約科維奇反手位一側球場的中路。

德約科維奇兩個大跨步就已經拍馬趕到,毫不猶豫地連續第三拍進攻,雙手反拍掃射的“inside out”斜線。

子彈!洞穿!

漂亮!

德約科維奇的這一拍反手,一看就知道是等在這兒的,出手果決、敢打敢拼,不僅紮實而且暴力。

現場,一片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