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 抓馬時刻(第1/2頁)
章節報錯
“鷹眼挑戰,右側邊線。”
“原本判罰:界內。”
艾斯德拉基尊重德約科維奇的選擇,聲音平穩地從話筒裡傳播出來,第一盤比賽正在節節升溫的氣氛明顯躁動起來,阿瑟阿什球場的球迷們和吃瓜群眾們一個兩個再也按耐不住情緒紛紛跟著起鬨。
“啪。啪。啪啪。啪啪啪。”
掌聲,響起,並且越來越快速、越來越密集,甚至不需要呼喊或者口哨就能夠感受到心跳加速的狂熱。
全場,目光凝聚——
這一分,至關重要,要麼是“30:30”,要麼是“15:40”,根本就是兩回事,甚至可能成為第一盤轉折點。
如此一想,艾斯德拉基的改判確實需要冒著巨大壓力與風險,也難怪德約科維奇的火氣一下就上來。
硝煙味,悄然瀰漫。
在全場洶湧的滾滾熱浪之中,大螢幕之上,鷹眼挑戰結果出現,千千萬萬的視線跟隨電腦模擬的網球飛行線路移動、澎湃、燃燒,最後演變為一股狂熱和亢奮化作嘶吼與歡呼浩浩蕩蕩地全面釋放。
——界內。
高文的回球,壓線,儘管不多,但確實壓了四分之一顆球,毫無疑問的界內。
阿瑟阿什球場直接就瘋了。
艾斯德拉基卻沒有任何情緒波動,依舊沉穩,依舊鎮定,“15:40。”
她已經直接播報比分。
德約科維奇腳步一頓,又重新轉頭看向艾斯德拉基,“難道不應該重打嗎?”
抓馬,還沒有結束。
在網球比賽裡,誤判是客觀存在也無法避免的一個環節,當出現誤判的時候,解決方案卻有著不同。
以眼前的情況為例,高文的界內球被誤判為出界但緊接著又被主裁判改判為界內,於是就會出現兩種結果:
第一,德約科維奇在邊裁呼報出界前已經觸球,這也意味著正常的回合被打斷,這一分就應該重打。
第二,不管裁判如何呼報,德約科維奇都已經無法觸球,那麼這一分就已經結束,根據界內界外判定分數歸屬。
也就是說,主裁判認定德約科維奇已經無法觸球,不管邊裁的判罰如何,所以這一分結束,界外的話就是德約科維奇得分,界內的話則是高文得分,鷹眼挑戰已經顯示結果。
德約科維奇則認為自己能夠觸球,只是因為邊裁呼報出界這才停止跑動,錯過了觸球時機,這個回合受到了外界因素干擾,現在鷹眼挑戰確認是界內,他們就應該重打。
類似的爭議,確實是網球的一部分,所以在巡迴賽打滾多年的球員往往都會更加註意——
即使回球被呼報出界,腳步也還是需要追上去,哪怕無法觸球也需要靠近網球落點,以這樣的動作表示,“如果這一球沒有被呼報出界那麼自己肯定可以完成回球”。
同時,對陣球員對於如此情況也有不同分歧,假設德約科維奇剛剛成功觸球,但網球被擊飛到觀眾看臺,也就是說,德約科維奇可以認為沒有裁判影響的話自己可以順利完成擊球,然而高文則可以認為不管是否有裁判影響德約科維奇的回球都無法回到場地。
一旦出現如此情況,分寸就掌握在主裁判手裡:
重打?結束這一分,這一分又判給誰?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沒有一套統一指標。
眼前,爭議就出現了——
德約科維奇認為這一分應該重打,但艾斯德拉基則認為在邊裁呼報之前德約科維奇就已經無法完成擊球。
“不,這一分……”
“諾瓦克,你距離回球太遠……”
“我是因為邊裁呼報才停止跑動的,你是在質疑我的能力嗎?”
“你已經無法順利完成擊球……”
你來我往,正面碰撞,然而,寸步不讓。
誰都沒有想到,決賽的第一個戲劇場面,居然來自德約科維奇和艾斯德拉基的碰撞。
解說席裡第一時間就喚醒了2011年美網女單決賽的記憶。
“小威廉姆斯VS斯托瑟”的比賽,決勝盤,小威廉姆斯在網球已經就要出界但還沒有來得及落地的時候慶祝自己的得分,結果被艾斯德拉基警告——
確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