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0”。

高文抬起頭看了納達爾一眼。

可以明顯看到接發球的站位稍稍往後撤,拉開距離。

這也意味著,納達爾準備先把發球接過來,然後雙方進入回合拉鋸,這也是納達爾在紅土最常見最普遍的贏球方式。

同時,從站位細節來看,納達爾稍稍保護自己的反手位,儘管高文才剛剛連續壓制納達爾的正手實現得分,但並沒有直接改變納達爾的戰術選擇。

這些細節就能夠看出,納達爾全然沒有受到前一分的影響,依舊全神貫注、依舊鬥志昂揚。

一區。

高文,發球了。

外角,反手——

明明納達爾站位更加偏反手一些,但高文還是正面撞擊上去,這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發球選擇。

時速195公里,高文提速了,重要的是,一發進了。

網球,快速衝撞過去,然後就可以看見納達爾雙手反拍的揮拍空間遭遇壓制,已經沒有轉體空間,以至於納達爾只能依靠手臂的扯帶動作完成推送。

斜線。

深區——至少是儘可能推深。

高文瞳孔微微收縮:來了。

這次發球選擇納達爾的反手,並不是為了壓制,而是為了牽制,考慮到納達爾的站位,擊球選擇斜線應該是大機率事件,而且速度和旋轉都不會太快。

這也是納達爾接發球的習慣線路之一。

果然,高文的引導和設定,奏效了。

但高文全然沒有因為欣喜而導致注意力出現波動,腳步連續調整,稍稍朝著斜後方移動了小半步,然後就已經可以看到納達爾的擊球撲面而來。

相較於正手,納達爾的反手更加敢於擊打平擊球,也就是利用轉體動作快速完成施壓,整個球速和節奏反而比正手快,但缺點就在於尾勁和球質不夠。

此時,來球非常快,但高文的正手已經做好擊球準備。

蹬地,控制腳步。

舒展,大鵬展翅。

然而,就在即將出手的剎那,正手改變握拍方式,由抽擊演變成為下切——

小球。

居然是小球!

從高文的站位和動作就能夠看出來,這一切都是高文計劃盤算好的,一切都在掌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