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盤第一局,高文試圖趁勝追擊,繼續破發拉開差距,延續自己的聲勢,但遺憾最後沒有成功。

從那時候開始,高文就已經調整策略,耐心周旋,一邊調整體能分配,儘可能降低體能極點的影響,畢竟他需要看得長遠,如果想要贏下這場比賽,五盤就是唯一選擇;一邊蓄力等待,尋找破綻。

第四盤第七局,高文等到了機會——

表面看來,一切正常,風平浪靜,沒有任何特別的狀況;但在高文的眼中,比賽呈現出另外一番面貌。

“0:15”。

在這一局裡,高文先下第一分,非常非常普通的一分,高文透過連續底線深區施壓,伊斯托明試圖反擊,進一步提速,結果正手進攻出現下網,重心沒有能夠完全降低,以至於回球沒有能夠拉起來。

僅此而已。

普通而正常的一分,在草地賽場更是常見,沒有什麼特別的。

高文並不這樣認為。

他在等待一個時機,一個打破僵局、突然提速、衝破伊斯托明的時機,這樣的時機,偶爾是一點運氣或者一次意外,就好像第三盤第十局的地雷一樣;偶爾則需要自己主動出局創造,打破平衡。

就好像此時——

伊斯托明體力極點依舊沒有完全過去,他的回球質量正在下降;同時,這一局看起來並非關鍵局,反而容易掉以輕心,危機感的到來難免遲緩些許。

最重要的是,高文拿下了第一分。

那麼,為什麼不嘗試看看呢,看看是否能夠打破平衡?

獵人的嗅覺,敏銳地捕捉到平靜河流底下的暗礁,看似不是機會的時刻卻往往能夠出其不意帶來驚喜。

於是,高文就這樣做了。

二區。

高文來到底線,準備接發球,站位稍稍往前挪動小半步,從視覺效果來看並不明顯,往前也好往後也罷都在正常範圍,看起來更像一種試探的威懾。

伊斯托明注意到了,提醒自己不要被高文影響,繼續保持專注、繼續自己的發球套路,不要走神。

——踏。

那廂,伊斯托明拋球。

這廂,高文往前小半步。

——踏。

那廂,伊斯托明發球。

這廂,高文再次往前小半步。

一切,同步進行。

短短眨眼的瞬間,高文的腳步就已經來到底線之上。

此前紅土賽季不止一次提到過,納達爾在羅蘭加洛斯經常選擇站在底線四米、五米開外的位置接發球。

原因,非常直觀,就是為自己爭取更多回球的空間和時間。

在高科技裝置的幫助下,網球的速度和力量轉化率越來越高,球員需要面對的衝擊力也越來越兇猛,如果不透過物理層面的調整,反應速度往往難以跟上發球時速;即使跟上,也很難控制回球拋物線。

後來,不僅是納達爾,包括蒂姆、魯德、西西帕斯等等年輕球員也經常在紅土選擇拉開距離接發球。

然而,此時的高文,不僅沒有後退,還主動迎前,壓縮自己的接發球空間;而且,這裡還是草地。

在WTA的比賽裡,小威廉姆斯就經常這樣做。

因為對手的發球綿軟,力量和速度方面都無法形成壓迫,小威廉姆斯干脆就站在底線或者進入底線接發球,透過這樣的方式搶上升點,利用力量的優勢直接展開搶攻,最後以回發球ACE的方式橫掃。

特別是在溫布林登,這是小威廉姆斯的絕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