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5 盛夏蟬鳴(第2/2頁)
章節報錯
在納達爾之外,西里奇、菲洛佩茲、孟菲爾斯以及蒂姆也都選擇了斯圖加特參賽,開啟草地賽季。
位於荷蘭的斯海爾託亨博斯在市場營銷方面稍稍遜色些許,但依舊吸引了戈芬、阿古特、卡洛維奇、沃達斯科、波斯皮希爾等等球員前往參賽。
相較而言,週五才結束半決賽的高文,投入草地賽季正式比賽的時間也就略晚了。
當然,包括費德勒、德約科維奇、穆雷等等頂尖高手在內,他們也都沒有著急參賽,往往只是選擇哈雷或者女王俱樂部一項賽事熱身,甚至可能直接跳過熱身賽,空降溫布林登,這也十分常見。
但是,區別就在於,這些頂尖球員已經在巡迴賽打滾多年,對於草地的性質和狀態已經有了充分理解,即使沒有熱身,他們也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
高文則不行——
對於草地,一無所知,沒有任何熱身就直接前往大滿貫,這簡直就等於不帶武器上戰場,準備赤手空拳地面對子彈和大炮?
不,不行。
他需要練習,他需要適應,他需要熱身,他需要比賽,一切從頭開始,並且從基本功開始重新建立。
時間,確實非常非常寶貴,儘管跳過第一週草地賽事,但高文必須抓緊這一週的時間,完全投入訓練。
這比紅土賽季要困難多了。
紅土賽季,不僅備戰週期更長,前後有兩個月時間,甚至在賽事與賽事之間還能夠爭取喘息的空間,給予球員試錯、思考、調整的空間,高文和瓦林卡在羅蘭加洛斯的表現就是最好體現。
而且紅土場地遍佈全球,沒有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跑,即使高文不曾在紅土比賽,但也不至於完全陌生,踏上紅土之前就知道場地的性質也知道自己面對的挑戰。
但草地賽季則不同。
週期更短,場地陌生,一切都呈現出倍速的模式。
其實,看看溫布林登前的三週賽事安排就一目瞭然,德國、荷蘭、英國,這就是目前全球範圍內少數幾個國家依舊在堅持舉辦草地賽事的地區了——
同樣也因為如此,馬略卡正在籌備的賽事也確定為草地,競爭沒有那麼激烈,能夠為賽事贏得寶貴的生存空間;同時還能夠得到來自ATP的官方支援,並且吸引更多頂尖球員參賽,無疑是一個雙贏。
草地賽事所剩無幾的原因,非常簡單:
昂貴。
在硬地或者紅土,場地建立、維護都相對簡單,但草地則不行。
草地的場地,必須是真正的草坪,不能是人工草坪,這也意味著,每一年賽事組織者都必須為了賽事的舉辦,重新種植草地,一旦賽場投入使用,草坪磨損過後,就無法修復,場地全部都是一次性的。
種植、修建、維護、投入使用,一直到賽事結束後,然後再重新開始。
不僅費用昂貴,無法像硬地和紅土一樣重複使用;而且修復困難,賽事舉辦完畢,很難作為練習場或者表演空間展開多元化的運用,網球賽事之外的多元收入途徑非常狹窄,進一步增加運營的負擔。
也正是因為如此,溫布林登才保留了一個傳統,中央球場禁止適應場地,必須等待衛冕冠軍登場為賽事揭幕才能夠投入使用,因為草地一旦開始使用了,草坪就會被損壞,甚至踩平踩禿,無法修復,嚴重影響觀感。
可想而知,利益至上的商人們,紛紛放棄草地乃至於紅土,如果他們想要舉辦網球賽事,硬地顯然是首選——
因為便宜。
慢慢地,草地賽事也就越來越少、越來越少,連帶著草地賽季也跟著縮短。.
此時,也許有人就會提出疑惑,「那麼,為什麼不乾脆取消草地賽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