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林卡一共面對四個破發點,挽回三個。

高文則只面對一個破發點,成功挽回。

耗時三十七分鐘,「6:4」,高文先下一盤。

事實上,這僅僅是瓦林卡今年在羅蘭加洛斯丟掉的第二盤而已。

此前在第二輪對陣塞爾維亞球員杜尚拉約維奇(usanLajovie」保發,延續第一盤後半段的火熱手感,繼續提升狀態,按部就班地進入比賽,早早就預示了

第二盤的較量會更加接近。

作為典型的進攻球員,即使是在紅土,瓦林卡的打法風格也不曾改變,和索德林一樣,進攻進攻再進攻,而瓦林卡和索德林的進攻風格又稍稍不同。

索德林突出重拳,瓦林卡則突出犀利,而共同點則是強勁粗暴。

瓦林卡的正手和反手都具備突然發力、全面進攻的能力,他最出色的地方在於兩點:

第一,無視擊球點展開進攻。

一般來說,球員需要透過腳步和揮拍動作完成調整,目的就是尋找最恰當最舒服的擊球點追求擊球效果的最大化,但瓦林卡透過自身力量的爆發,一力降十會地展開攻擊,根本就不需要調整擊球點——

蠻不講理。

所以,經常可以看見瓦林卡擊打出一些高風險的進攻,非常具有表演效果:

最低可以降低重心在膝蓋附近完成進攻、最高可以後仰身體在肩膀附近完成進攻;而且正手反手都具備這樣的能力,又突然又暴力,覆蓋全場。

第二,擊球的隱蔽性。

一般來說,球員的揮拍軌跡都能夠提前判斷出擊球線路,斜線和直線的揮拍方式是存在客觀區別的。

特別是直線,球員需要搶擊球點,出拍速度必須更早更快。

唯一例外就是威廉姆斯姐妹。

她們的反手是被現代網球淘汰的開放式站位,這是她們的父親理查德威廉姆斯(Rlia)自己觀看賽事錄影帶自學之後教導設計出來的技術動作,後來兩姐妹也被無數專業網球教練嫌棄並且糾正技術動作,但老理查德始終堅持姐妹倆必須採用這樣的技術。

對普通人來說,開放式站位也就意味著搶不到擊球點,而且出拍動作太慢容易遭受擠壓導致擊球動作變形,最後就只能擊打斜線。

但威廉姆斯姐妹不同,她們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肌肉天賦完成彌補,反而是依靠開放式站位隱蔽自己的擊球目的,斜線和直線都可以,讓對手無法預測,最後反而成為她們稱雄網壇的一項重要武器。

某種程度上,瓦林卡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