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速183公里的發球,中規中矩。

納達爾的雙手反拍頂了一拍,用手肘頂住身體,依靠轉體動作完成小範圍內的揮拍,簡潔而快速地推回去。

直線。

直來直往。

高文的發球就是瞄準T點出擊,納達爾的回球也同樣瞄準底線中點回來,一來一回呈現出一條筆直的直線。

納達爾試圖透過底線深區的回球限制高文的進攻,這也是高文在接發球的時候經常使用的戰術。

但這次,高文的發球落點出色,以至於納達爾沒有太多調整空間,回發球的落點控制欠缺些許。

落點,距離底線還有大半步。

高文的揮拍動作,並沒有被擠壓到,整個人引拍、轉體、出手的動作非常乾脆,正手直接出擊——

直線。

還是直線。

從高文一側的底線中點,瞄準納達爾一側的底線中點選球。

基本就是點對點。

而且,高文的準備更好充分,深區壓得非常到位。

壓線!

赫!

伴隨著現場一片湧動的驚呼聲,高文的擊球成功壓在底線之上,準確無誤,幾乎相當於靶心水準。

又重又深,又沉又轉。

高文成功壓制住了納達爾,但是,真的是如此嗎?

納達爾一個側身,側到正手位,左手就已經快速起拍,面對腳底的反彈球,他已經做好萬全準備——

在今天的比賽裡,高文屢屢透過底線深區的腳邊反彈球來限制納達爾的進攻,納達爾也已經做好心理準備,並且一直透過不同方式來化解困境。

上一拍的反手小球,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理解為其中一種策略;而這一次,納達爾又再次改變戰術。

提拉、繞頭、納式上旋。

網球,高高揚起,過網高度應該在四米到五米左右;強烈旋轉將所有陽光捲起來,模糊為一團光暈。

然後,下墜、重擊。

直線。

又又又是直線。

連續第三拍,兩位球員在點對點的位置透過不同的擊球手法施加壓力,看似沒有變化的擊球線路卻將強強碰撞的對抗強度緩緩提升,神經完全緊繃。

深、重、轉。

這就是納達爾繞頭上旋的典型特性,在羅蘭加洛斯更是得到完美展示,儘管納達爾沒有追求壓線效果,但落點夠深,旋轉直接朝著高文的臉孔旋轉靠近,近身壓迫的擠壓感層層疊疊地撲面而來。

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