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若流星。

球場對面,納達爾正在全場沸騰,汗水和髮帶齊飛揚,從大跨步的衝刺到小碎步的調整,風馳電掣之間就已經拍馬趕到,然後正手就已經架起來——

高文的回球是強烈上旋,相當於月亮球,落在底線深區後高高彈跳起來,等待納達爾到達的時候,擊球位置基本在腦袋附近,這是一個很難發力的擊球點。

平時,納達爾就習慣用自己標誌性的上旋製造出這樣彆扭的擊球位置;自然而然,納達爾處理這樣的擊球就有著自己的解讀,在ATP算是獨一份。

納達爾,白鶴亮翅,金雞獨立,右手高高揚起,迎接網球的制高點,然後放棄常規揮拍的軌跡,選擇自上而下的一個灌籃姿勢,完成暴力下壓。

這樣的擊球方式,看起來困難,執行起來更加困難——

最大的困難,有二。

其一,完全依靠小臂和手臂的力量,身體無法給予任何力量支撐,但ATP的現狀顯然不是人均麒麟臂。

其二,對旋轉的精準解讀,如何在拋物線高點完成擊球、又如何控制回球拋物線,處處都是旋轉的陷阱,稍稍不注意,一個灌籃可能就直接飛到觀眾看臺上面了,擊球非常非常離譜,簡直匪夷所思。

綜合起來,也就只有納達爾能夠完成了。

偶爾,費德勒也可以,但費德勒依靠的是手腕的巧勁,展現自己無與倫比的手感天賦,純粹靠技巧。

而納達爾,則如同蠻牛標誌一樣,再次展現力量與曲線之美。

這廂,高文看到納達爾腳步即將到位,防守腳步就已經開始移動,朝著自己左側反手位空檔移動,因為這樣的擊球非常困難,所以往往選擇斜線是大機率事件,如果選擇直線的話,難度還需要翻倍。

更何況,此時高文反手位就是一大片空檔,他的第一要務自然是補防左側。

然而——

糟糕。

納達爾,選擇了直線。

“直線VS直線”。

看似輕描淡寫的一拍擊球,但實際難度卻遠遠超乎想象,納達爾依舊順利完成了,一記灌籃下壓,網球沿著直線衝了過來。

一頓,一停。

一蹬,一衝。

此時,高文已經顧不上了,只能採用硬地的硬剎車方式,全靠左腿的蹬地力量完成二次啟動。

踏!

一個跨步,兩個跨步,高文就已經重新回到直線位置。

儘管高文速度已經夠快,但納達爾的擊球還是稍稍快了一籌。

等待高文到位的時候,網球已經開始二次下墜,整個拋物線快速下墜,可以清晰看到地心引力的重量。

此時,必須使用納達爾標誌性的繞頭上旋擊球才能夠拉起來,但高文並沒有那麼擅長這項擊球技術,他無法順利完成全部揮拍,球拍和網球的觸球時間不夠,強行拉球的話,無法達到納達爾擊球的效果,最後網球可能就無法飛過球網,在自己這一側球場著陸。

那麼,非納達爾球員應該怎麼處理呢?

切削。

這就是唯一選擇——

看,納達爾一拍反常規的擊球,轉守為攻,緊接著就迫使高文選擇正手切削,兩個人對峙的局勢又再次發生微妙的變化。

儘管高文切削出一拍斜線,儘可能為自己爭取防守時間,但納達爾的準確預判還是提前一步來到自己的反手位,早早等候在原地迎接網球,雙手反拍已經架起來,這次他終於能夠完成完整揮拍全面發力了。

危險!

高文渾身肌肉緊繃起來,卻在腳步即將移動的瞬間,瞳孔一縮,捕捉到納達爾改變握拍方式的小細節。

糟糕!糟糕糟糕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