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0 各有所長(第2/2頁)
章節報錯
像納達爾這樣,2005年到2014年,全靠二發統治紅土賽場,這也是一個難以置信的奇蹟,不可複製。…
側面就能夠看出來,在這十年時間裡,納達爾登峰造極的底線相持能力和無與倫比的防守反擊能力。
剛剛,高文就偷襲了一記減力發球,而且還是近身壓正手,正面挑戰納達爾的最強武器,卻因為突然性而取得奇效,輕鬆收入一分,然後就拿到了連續三個局點——
在這一局裡,三分,三種得分方式。
這也證明了格拉芙的觀點:
其實,人們對紅土一直有著錯誤印象,彷彿任何比賽只要到了紅土,就會演變成為漫長的拉鋸戰,不僅難熬,而且無趣。
事實上,真正容易陷入“無趣”窠臼的,反而是快速球場,比如草地、比如室內地毯,再比如快速硬地。
這些快速場地沒有給予球員留下太多反應時間,“發球加正手”,甚至不需要三板斧,兩板斧就已經足夠,三拍之內解決戰鬥的分數貫穿始終,甚至沒有回合球,最後演變成為發球練習賽,全然沒有對抗。
也正是因為如此,卡洛維奇的比賽往往很……“乏味”,沒有攻擊或者貶低的意思,但他的比賽基本就是發球、發球、發球,然後大部分時候都會進入搶七,偶爾一次或者兩次失誤,就決定全場勝負走向。
但紅土球場則不同,球速放慢下來之後,一方面給予回合相持球更多時間,一方面也給予球員更多發揮空間,透過不同戰術組合、不同擊球手段、不同意外狀況來完成博弈,對體力和精力的雙重考驗。
當然,一種觀點也客觀存在,他們認為紅土球場太過漫長太過煎熬,一場比賽往往就需要三個小時,這對觀眾也是一種折磨,看著看著可能就走神了,特別是現代電視體育直播的浪潮下,更是如此。
從排球到羽毛球再到乒乓球,不同運動專案的改革,其實都在壓縮比賽時間,就是為了收視率考量。
這是客觀事實,根據非官方統計資料顯示,硬地賽事的平均用時普遍在一百分鐘左右,紅土賽事的平均用時則在一百五十分鐘左右。
有趣的是,根據ATP官方資料顯示,在公開賽年代歷史上,比賽耗時最長的賽事場地,卻不是紅土。
大滿貫舞臺上,耗時最長的比賽前五名,三場發生在溫網、一場發生在澳網、只有一場發生在法網。
而包含所有賽事的話,前十名裡,硬地和紅土各三場,草地和室內地毯各兩場,幾乎都是快速場地。
原因很簡單,在快速場地,儘管回合球並不多,但發球威力上升,哪怕是卡洛維奇這樣只有一項武器的發球大炮也能夠輕鬆保發,破發球局的難度直線上升,以至於每一盤比賽進入搶七的機率大增。
可想而知,比賽耗時就降不下來,最後,草地和室內地毯這樣的快速場地,反而容易誕生超長比賽。
也就是說,單純以比賽耗時來討論紅土和硬地的區別,這是片面的狹隘的,且沒有必要的。
不同場地都有自己的風格與特色。
現在,高文就這樣一點一點閱讀紅土的色彩——
連續第四分,高文再次選擇不同的戰術。
這一次,則是底線相持。
在紅土比賽裡,不僅是面對納達爾而已,面對絕大部分對手,底線回合球都是必修課,這是比賽的主體。
更何況,高文對此也並不陌生,這就是他在硬地取得成功的重要關鍵,所以,他需要匹配紅土做出調整——
一步一步地重建自己的戰術體系和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