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

學習全新語言的時候,老師們就不斷強調“語感”,其實就是一種語言的韻律、習慣、色彩以及文化等等。和那些母語普通人的日常交流,就能夠慢慢培養這種感覺,用自己的靈魂去體驗隱藏其中的感覺。

顯然,在“紅土語感”方面,納達爾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高文不是納達爾,也無法成為納達爾,因為納達爾只有一個,也因為每個人對場地對網球的理解都不同。

歸根結底,還是需要自己摸索,最後演繹詮釋出自己的色彩。

所以,高文開始觀察納達爾,並且沉浸在比賽裡認真體驗,包括擊球、戰術、佈局、構思等等等等。

理解紅土,這是一個龐雜而艱難的課題,高文並沒有打算短時間內完成,反正這周之內是不可能的。

但是,高文開始了嘗試也開始了摸索,從移動到旋轉再到擊球,從進攻到防守再到佈局,步步為營。

一直到首盤的盤末階段,高文終於琢磨出了一些東西。

第一分,從底線佈局到小球制勝。

這說明了,在紅土球場打變奏,不是不行,但變奏必須更加高明,同時還需要結合線路和旋轉的變化;更重要的是,紅土球場的整個三維空間感是不同的。

一方面,球速減慢,給予球員更多佈局時間;另一方面,場地原因,啟動速度和移動效率有所降低。

一加一減之後,如何充分利用場地空間,也就是一個全新課題,和硬地有著明顯不同,如果再繼續堅持硬地的擊球線路和戰術佈局,不是不可以,但肯定事倍功半,結果最大可能就是自己把自己拖垮。

小球,這就是對球場縱深方向的運用,儘管硬地球場也有類似戰術,但紅土球場的效果應該更出色。

第二分,從控制落點到隨球上網。

其實,這也是變奏的延伸,透過突然上網的方式,將整個回合節奏提升,迫使對手感受到直接的壓力。

但是,紅土球場的特性也就註定了,對手可能得到更多反應時間,而選擇上網的一方則需要更多準備。

一方面,對球員的進攻佈局提出更多要求,擊球質量需要得到保證,這才能夠為自己的上網爭取優勢。

另一方面,這是豐富進攻制勝分手段的一種選擇,紅土球場的特性帶來了更多可能,球員需要開啟思路,如果死死堅守底線打回合拉鋸戰,得分手段就會越來越少、越來越窄,最後演變成為消耗戰。

當然,這才是高文第一場正式訓練賽,琢磨出來的這些東西也只是一個開端,後續需要繼續驗證和改進。

不過,“萬事開頭難”,至少高文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儘管紅土和硬地根本就是兩回事,但高文發現,全新場地全新內容,網球又再次豐富起來,再次挖掘這項運動的不同面貌和不同可能,這很有趣——

真的太有趣了!

所以,“30:0”的情況下,接下來一分,要不要再嘗試一點新東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