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土賽場,在羅蘭加洛斯,永遠不要低估冷門的存在,意外和變數始終如影隨形,扮演著重要角色。

第四個比賽日,也不例外——

女單賽場,三號種子、奪冠熱門哈勒普,爆冷出局。

擊敗哈勒普的是克羅埃西亞老將米爾雅娜盧西奇(MirjanaLucic)。

對於年輕一代球迷來說,這可能是非常陌生的一個名字,名不見經傳,堪比去年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高文。

盧西奇,事實上,和威廉姆斯姐妹幾乎是同一時間轉入職業網壇的,早年被譽為“天才少女”,年僅十五歲就贏得WTA首冠、十六歲就搭檔辛吉斯登頂澳網女雙冠軍,至今保持最年輕大滿貫冠軍的紀錄。

1999年溫網,盧西奇一戰成名,擊敗塞萊斯闖入四強,最後苦戰三盤惜敗格拉芙,被譽為希望之星。

然而,摧毀這位天才少女的不是對手也不是傷病,而是她的父親。

當時,盧西奇的比賽獎金是整個家庭的唯一收入來源,只要輸掉比賽,就會遭到來自父親的毒打。

對年幼的盧西奇來說,父親的暴力是揮之不去的陰影,哪怕後來她帶著母親以及四個弟弟妹妹前往美國逃離父親的魔爪,但重新回到賽場,也依舊無法擺脫自己的心魔,最後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

她甚至一度恐懼走上賽場。

一直到2007年,盧西奇才正式重回賽場,卻依舊浮浮沉沉,始終沒有能夠找回曾經的自己。

但這位天才少女沒有向命運低頭,依舊在拼搏也依舊在戰鬥。

後來的後來,在2017年澳網,盧西奇先後爆冷擊敗王薔、三號種子A拉德萬斯卡、希臘天才少女瑪麗亞薩卡里(MariaSakkari)和五號種子奪冠熱門卡普利斯科娃(KarolinaPliskova),晉級四強。

繼1999年的溫網後,時隔十八年,重回大滿貫四強。

盧西奇書寫了一段奇蹟,宛若灰姑娘童話故事一般。

不過,在2017年澳網重新站在聚光燈底下前,其實盧西奇的崛起從2014年開始,就已經有跡可循了。

2014年,盧西奇先是在魁北克擊敗大威廉姆斯,繼1998年之後再次折桂WTA單打冠軍;而後又在美網擊敗哈勒普闖入第四輪。

來到2015年,盧西奇又再次擊敗哈勒普,晉級法網第三輪。

盧西奇正在以實際行動證明,競技體育裡,一切皆有可能。

也許,對於年輕球迷來說,盧西奇是一個陌生名字,但對於網球資深愛好者來說,這卻是一個飽經滄桑的名字,並且盧西奇也用自己的拼搏和經歷詮釋“老將不死”的奧義,成功贏得一片掌聲的支援。

盧西奇擊敗哈勒普,冷門,當然是冷門;但稍稍有些意外的是,資深記者們和資深專業評論員們紛紛為盧西奇送上掌聲,哪怕遺憾見證新生代的哈勒普出局,卻也依舊為盧西奇的再次突破送上讚美。

同樣,男單賽場也是吹過一陣冷風,但相較於女單來說,這些冷門就令人失望了。

儘管大種子們表現穩定,費德勒、納達爾、高文、瓦林卡等等全部順利過關,繼續朝著會師的目標邁進;但小種子們卻出現大量不穩定,陸陸續續爆出冷門,延續羅蘭加洛斯每年冷風陣陣的傳統。

十九號種子阿古特、二十四號種子古爾比斯、二十八號種子弗格尼尼、三十二號種子沃達斯科等。

全部出局。

其中,在華夏球迷裡,弗格尼尼的出局無疑是重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