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強對陣,喜聞樂見,群起洶湧——

這就是「四巨頭VS挑戰者」的標準結局,從去年到今年,類似的情況已經不止一次在四強階段見證。

一廂,穆雷延續全新賽季的良好狀態,上週在慕尼黑開啟自己的紅土賽季,順利奪冠後,來到馬德里延續火熱手感,一路強勢晉級四強,展現出和去年截然不同的狀態,正式重新歸位四巨頭行列。

納達爾則從苦苦掙扎的賽季裡找回些許手感,一掃上週在巴塞羅那的掙扎,再次用實際行動證明,紅土上,永遠不要小覷他的韌勁和意志,哪怕狀態不佳,他的下限也比許多球員的上限高出一截。

一廂,上週巴塞羅那決賽陣容的兩位球員延續不俗狀態,雙雙在馬德里闖入四強,再次吹響挑戰者打破格局的號角。

這次,高文和錦織圭需要各自為戰,越過兩位巨頭的高牆,爭取再次會師決賽,上演「亞洲一哥之爭4.0」。

從2014年澳網開始,挑戰者聯盟全面崛起,但是,半決賽雙雙取勝將巨頭球員阻擋在決賽大門之外,由挑戰者會師決賽,這樣的情況,僅僅只是在美網出現一次,其他時候,總是有巨頭能夠延續強勢。

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這次,就看高文和錦織圭的了。

可惜。

沒有成功。

更準確一點來說,雙雙失敗。

第一場半決賽,穆雷直落兩盤橫掃錦織圭。

第二場半決賽,儘管高文發揮出色,並且在第二盤搶七局裡挽救三個賽點,但最終也是兩盤落敗。

兩盤比分,「7:5」、「7:6(10)」。

正如人們所說,殘血的納達爾,在紅土上依舊是戰神。

而且,經過兩站賽事的打磨,高文認為自己對紅土已經完全適應了,但站在紅土之王面前才清醒過來:

他最多也就是入門而已。也許,對陣其他球員,高文的皮毛理解可能已經夠用,但在巨頭面前還是不夠。

特別是對陣納達爾。

日常訓練和正式比賽,根本就是兩回事,這是高文職業生涯首次在紅土的正式比賽裡對陣納達爾。

儘管此前在硬地已經交手過兩次,但紅土確確實實不一樣,高文好好地上了一堂課——

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旋轉、力量、彈跳等等,同時還有預判、移動、空間等等細節,全部源自於對紅土的解讀,點點滴滴地滲透到每一次擊球、每一次判斷、每一次對抗之中,全方位地重新定義網球。

細節,處處都是不同。

納達爾在紅土場地所製造出來的衝擊和壓力,與硬地相比根本就是兩回事,全面感受到球質的壓制。

所以,納達爾能夠在紅土五連勝費德勒,並且在法網決賽三連勝費德勒。

所以,納達爾能夠在紅土七連勝德約科維奇,並且連續兩年在法網決賽狙擊德約科維奇。

不一樣!

確實是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