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怎麼回事?

前有索克,外角近身發球。

儘管選擇外角試圖壓制高文的正手,但角度並沒有撕扯開來,而是依靠速度和力量形成壓制。

策略層面上,依舊是貫穿全場的戰術套路,甚至沒有嘗試壓制高文的反手,依舊瞄準正手位進行衝擊。

唯一的調整就是,稍稍將角度開啟一點點,試圖製造一個尷尬位置,限制高文的回球——

也就是說,高文朝著自己右側移動,腳步太小,可能就需要夠著擊球;腳步太大,可能揮拍就受到擠壓。

原理就是,線路的角度稍稍撕開卻又沒有完全撕開,在電光火石之間,接球一方對三維空間位置的判斷往往不夠精準,容易出現些許偏差,最後導致擊球點的偏移,影響擊球質量,甚至可能導致直接脫拍。

索克,並不是瞄準ACE或者發球直得去的,從一開始,這就是一次戰術套路,破壞接發球的質量,接下來應該就是波斯皮希爾的搶網截擊,儘可能在三板斧內解決戰鬥。

後有高文,正手快甩變線。

其實,高文已經做好心理準備,從佈局階段,就已經根據紅土特性做出調整,確保自己的戰術能夠成行。

假設,索克大膽地撕開角度,又或者是改變發球套路,利用旋轉增加落地彈跳的高度,這就能夠破局,打亂高文的構想展開佈局。

但索克沒有。

所以,即使小範圍內的區域性調整,依舊在高文的計算範圍——

高文,站位並沒有太多改變,稍稍退後小半步而已,但出手動作,明顯晚了一點,也就是延遲出拍時間。

此前不止一次強調過,網球的擊球點,至關重要,因為不同擊球點,網球和球拍的接觸位置就不同,手腕和手臂的擊球動作也需要跟著做出調整,否則就無法擊中甜點,哪怕不會脫拍,擊球效果也相去甚遠。

不過,主動和被動,卻是兩回事。

在職業網壇裡,威廉姆斯姐妹的反手擊球就赫赫有名,因為她們都不是正規職業網球學校訓練出來的,完全依靠她們父親理查德威廉姆斯(Ricliams)那個業餘人士自己研究自己琢磨訓練出來的。

最直接的一項技術動作就是,威廉姆斯的反手是開放式站位,整個擊球點明顯偏晚,往往需要等待網球來到肩膀齊平的位置才能夠出手;但是,正規網球學校的反手必須是閉合式站位,左腿需要往前半步完成“關門”的動作,因為開放式站位就等於錯過擊球點,這是違背擊球理論的。

然而!

威廉姆斯姐妹依靠強大的力量掩蓋了不足和缺點,哪怕擊球點晚一些,也依舊能夠完成標準擊球。

而且,開放式站位的一個優點就在於,擊球線路也跟著完全開放起來。

閉合式站位,往往適合擊打斜線,如果試圖擊打直線,拍頭速度就需要完全提升起來,否則就無法變線成功,但開放式站位則不需要,保持均勻的拍頭速度,然後依靠力量完成控制,直線斜線隨心所欲。

正是因為如此,威廉姆斯姐妹的雙手反拍,在很長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職業網壇獨一無二的一項技術,她們徹底無視時間差,隨時都可以擊打直線或者斜線,以至於對手無從判斷,容易陷入被動。

當然,技術是技術,真正的技術,還是威廉姆斯姐妹得天獨厚的力量優勢。

在這裡,強調的是擊球時機——

擊球點,其實早一點晚一點,嚴格來說,沒有關係,只需要擊球手法做出調整,就能夠完成擊球。

平時,之所以一直強調擊球點的重要性,就是因為擊球手法和擊球習慣是相對固定的,所以球員往往需要尋找自己最舒服的擊球點,有人像錦織圭那樣搶擊球點,也有人像弗格尼尼那樣操控擊球點。

此時,高文就是有所預謀——

延遲出手。

故意將擊球點拖後,而後利用紅土特性,拉出強烈上旋,透過拍頭速度的控制和強烈旋轉的摩擦完成變線。

同時,高文的回球線路並不是瞄準搏殺式直線死角出手的,而是瞄準波斯皮希爾的站位調整出一條直線。

一來,一往。

算計,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