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步。

顯然,布萊恩兄弟根據高文組合雙底線的站位做出調整,瞄準迪米特洛夫集中火力,然後試圖透過雙打的方式來結束這一分。

關鍵分,布萊恩兄弟也拿出了壓箱底的功夫,從發球就開始佈局,如果不是迪米特洛夫剛剛回發球的線路撕扯開來,恐怕麥克就已經搶網直接結束戰鬥了。

所以,高文馬上就意識到,不能再繼續被動等待,他們必須打破僵局,擾亂布萊恩兄弟的戰術佈局。

踏踏。

高文的大腦保持清醒,整個戰術執行飛行堅決,三步再兩步,轉眼就已經進入發球區之內。

球場,瞬息萬變。

迪米特洛夫的腳步匆匆到位,但腳步沒有來得及站穩,於是正手就沒有辦法發力,只能規規矩矩地擊打一拍。

斜線。

穿行。

網球,又重新回到鮑勃的位置,因為迪米特洛夫花費精力在麥克身上,所以擊球線路控制得很好,沒有給麥克搶網的機會;特別是麥克注意到了上網的高文,有所忌憚,腳步稍稍一頓就錯過了機會。

轉眼,鮑勃就必須擊球了。

鮑勃也注意到了高文,但他的臨場戰術素養和基本技術功底確實不夠,儘管想要變化,卻想不出應該如何變化也無法執行太多變化,稍稍遲疑,擊球就已經出手——

斜線。

又又又是斜線。

和大部分北美訓練出身的球員一樣,在不知所措的時候,發力就是最好選擇,也是唯一選擇。

鮑勃,發力了。

連續切換腳步,從反手切換到正手,鮑勃正手發力擊球,試圖用力量形成衝擊。

但關鍵就在於:

怎麼衝擊?衝擊高文還是衝擊迪米特洛夫?衝擊又試圖製造什麼效果?

鮑勃完全沒有一個清晰思路,其實,這就是業內人士所說的「球商」,北美訓練體系出身的球員確實有所欠缺。

鮑勃的擊球,盲目發力,但缺少戰術意圖,轉眼就已經飛過球網。

高文,出現了。

一個跨步。

一個上前。

正手,封堵,揮拍,撞擊。

砰!

高文注意到了鮑勃的發力,同時也注意到了鮑勃的擊球線路缺少想法,於是第一時間就橫切了一步:

搶網。

麥克一直想要搶網沒有能夠成功,反而是被高文率先搶網。

網球,直接撞牆。

還剛剛越過球網,一個反彈,就重新回到布萊恩兄弟的場地內。

但是,布萊恩兄弟真的那麼容易被擊敗嗎?

顯然不是。

歷史上最偉大的雙打球員,哪怕不擅長紅土,也沒有那麼不堪,如果底線不行的話,至少網前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