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業網壇,特別是男子單打,專業人士總是強調,不同場地根本就是兩回事,看看四巨頭就知道了。

“費德勒VS納達爾”,硬地是一回事、紅土是一回事、草地又是另一回事;而“納達爾VS德約科維奇”的話,甚至就連快速硬地和慢速硬地也有差別。

道理,一清二楚,從理論層面分析,頭頭是道,哪怕是普通網球愛好者也能夠說出一些門門道道來。

但實戰,卻是另外一回事,除非自己親身體驗,除非實力和能力達到如此高度,否則很難真正吃透。

高文,也不例外,真正經歷紅土比賽之後,才能夠感受到比賽內容的變化和區別,然後再慢慢調整。

此前,在馬略卡的時候,高文和納達爾進行練習賽,就能夠直觀感受到,硬地納達爾和紅土納達爾是兩回事,但訓練終究是訓練,整個戰術的佈局和擊球的感覺都是處於摸索狀態,還是有些區別的。

今天,在蒙特卡洛對陣布萊恩兄弟,那種感覺就漸漸變得清晰具體起來。

這是高文第二次對陣布萊恩兄弟,上次是在帝都的硬地球場。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今年布萊恩兄弟狀態出現波動,哪怕是春天的硬地賽季,表現也遠遠不如往年,自然而然,這也是比賽的直接影響因素;但除此之外,細節還是能夠深深感受到布萊恩兄弟是典型的硬地球員。

一是擊球。

布萊恩兄弟的擊球幾乎沒有任何旋轉,直來直往,和硬地的擊球方式一模一樣。

一是戰術。

網前依舊是雙打比賽的戰術制高點,搶佔網前優勢的一方就能夠掌握主動,這一點,紅土和硬地都是一樣的,布萊恩兄弟也依舊貫徹執行硬地賽事的戰術,竭盡全力壓上網前,試圖掌控回合球的主動。

但細節區別就在於,紅土自身的特性,稀釋了網前回合球的衝擊,也就是說,力量、速度、節奏等等都被削弱,哪怕佔據網前制高點,擊球的衝擊力和壓迫感也存在一定機率無法直接形成制勝分。

於是,回合球也就留下了空間——

高文,正是抓住了這樣的空間,進而在比賽中,打破了對峙局面的平衡。

第一盤的盤點,就是如此。

“5:2”。

又是麥克的發球局,“30:40”,迪米特洛夫憑藉著一記網前撲殺結合部空檔的制勝分,為他們拿到了一個破發點兼盤點。

關鍵時刻,布萊恩兄弟展現出強大心臟,面對盤點,當下提升狀態。

麥克憑藉著一記時速190公里的大外角發球製造出足夠優勢,打破迪米特洛夫的站位平衡,直接導致接發球的回球質量平平,進而給予布萊恩兄弟雙雙壓上統治網前的機會,高文組合被死死地摁在底線。

儘管高文和迪米特洛夫不斷嘗試突破,但布萊恩兄弟就如同一堵牆般,無論什麼來球全部都封堵回去——

重點,就在這裡,布萊恩兄弟根本不需要等待網球落地,在網前就第一時間進行截擊,最大程度壓縮回合球的節奏,同時也避免了紅土場地的變化滲透,將他們雙打專家的能力發揮到極致,佔據優勢。

高文組合試圖打破封鎖,破壞布萊恩兄弟的站位,並且將對峙空間大開局面,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十拍,迪米特洛夫的正手。

第十二拍,高文的反手。

前後這兩拍擊球的旋轉變化,成功破壞鮑勃的反手擊球,將封鎖線撕開,然後高文的擊球終於落在發球區底線附近——

總算是落地反彈了一次,這也意味著布萊恩兄弟的網前封鎖被打破。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