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閱讀理解(第1/2頁)
章節報錯
&ne),普伊領先,3:0。”
又是一局比賽結束。
儘管這一局裡高文拿到了兩分,但普伊關鍵時刻還是站穩腳跟,順利保發,正式確立了破發的領先優勢。
高文站在原地,微微抬起下頜,看了一眼自己的回球落點,輕輕搖了搖頭,對自己的戰術佈局並不滿意。
首先,正式比賽和訓練賽,確實是兩回事。
其次,短短一週的適應時間,還是不太夠。
從開場來看,高文的戰術佈局缺少一個清晰的思路,全然沒有硬地的如魚得水和豐富多樣,回球製造出來的壓力和衝擊也就明顯不足。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從小在紅土接受訓練的普伊明顯更加自在也更加輕鬆,再加上這已經是他的第二場單打,開局階段非常穩健強勢。
其實,客觀來說,對於“90後”、“95後”的新生代來說,不同場地之間的區別正在越來越少,戰術層面幾乎沒有太大變化,相同的打法、類似的戰術舉一反三地套用在不同場地型別,似乎也沒有什麼問題。
真正踏上球場之後,高文意識到,自己也有同樣的問題,畢竟,兩世為人,但紅土比賽終究還是第一次。
但關鍵就在於,高文對於場地的理解是來自格拉芙和阿加西,也就是比較復古比較傳統比較經典的認知,他們依舊堅信著“理解場地型別”是根本,技術和戰術的調整則能夠幫助球員在不同場地走得更遠。
三局過後,高文認為自己需要冷靜下來,戒驕戒躁,從基礎做出,不要還沒有學會走路就想著展翅高飛。
第四局。
一開始,高文嘗試調整回球落點的分配,並不像硬地那樣更多壓深區,避免被普伊借力打力地快帶撕扯出更快更重的回球;而是稍稍收回一些,讓回球落在發球區底線附近,儘可能給予空間讓回球的旋轉釋放出來——
靈感,來自納達爾。
細細觀看納達爾的紅土比賽就可以注意到,他的回球經常性地落在中場附近,對於普通球員來說是大忌。
因為回球落點一旦出淺,對手就可能會立刻進入球場施壓,搶佔主動;但納達爾的情況稍稍不同,回球落點出淺是一種戰術,讓自己的超級上旋完全釋放出來的戰術,留下足夠的空間給予網球反彈上升。
但很快,高文就意識到,需要謹慎選擇戰術。
一來,高文的擊球旋轉還是無法和納達爾相媲美。
二來,普伊的回球非常有特點,和錦織圭有些相似也有些不同,他不需要頻頻進入底線搶上升點,站在底線就已經足夠,因為他自身的力量比錦織圭出色,所以偶爾搶點、偶爾發力,可以隨意搭配組合。
如此一來,普伊的腳步調整就不需要那麼麻煩,站在底線上,進可攻退可守,不需要像錦織圭那樣疲於奔命;但同時,普伊依舊能夠透過搶點或者發力的方式提升擊球節奏,將回合的速度全面提升起來。
也正是因為如此,2018年的美網,普伊能夠決勝盤搶七險勝納達爾。
不過!
這並不意味著戰術錯誤,而是戰術的排列組合需要更加靈活更加多變更加高明,以變化來打破平衡。
普伊的擊球線路選擇,整體而言還是比較常規的,瞄準空檔擊球。
同時,普伊非常執著於擊球節奏的提升,也就是以快打快,每次回球總是想方設法地將速度提升起來——
當然,這也是擊球線路選擇常規的原因,沒有時間細細思考和佈局,看到空檔就出手。
至少,2015年版本的普伊,依舊如此。
所以,啟示是什麼呢?
旋轉!
紅土的本質,就是旋轉。如果能夠巧妙利用旋轉,透過落點的分配來製造不同效果,那麼將會如何呢?
對高文來說,紅土依舊是全新的,所以他也不知道結果,必須透過比賽的演練才能夠累積更多經驗。
“AD:40”,經歷一次平分之後,高文利用一記外角的發球直得,成功保發,並且在接下來一局發動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