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0 理解能力(第2/2頁)
章節報錯
紅土場地因為獨特的蜂窩結構,具有良好的緩衝和減震功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釋放運動衝擊力,有效減少膝關節以及腰椎磨損等等運動傷害,但同時,也因為顆粒狀的場地質地,對移動製造困難。
看看百米賽跑就知道了,在泥土賽道、煤渣賽道、水泥賽道和專業賽道,最終結果可能存在巨大落差。
紅土場地,就是如此,啟動、衝刺、剎車、變向、提速、二次啟動等等極速轉變的動作,腳掌往往很難蹬住地面,無法從地面獲得有效的抓地力和反作用力,自然而然,移動過程也就存在諸多變數。
而且,這僅僅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對球員自己所處空間位置的控制。
網球是一項講究時機的運動,擊球點、出手位置、網球和身體之間的空間,這些空間的變化將直接影響擊球,擊球太早和太晚、擊球點高一些和低一些,擊球效果都有明顯察覺,對比賽產生直接影響。
也正是因為如此,球員對於自己的方位需要有著清晰認知,什麼時候引拍、什麼時候出手、什麼時候緊急剎車、什麼時候調整腳步,諸如此類等等,確保能夠在一個舒適的位置完成效果最大化的擊球。
紅土賽場,最困難的恰恰就是這一點。
腳步持續不斷處於“滑動”的狀態,個人對自己位置、自己和網球之間的位置,這些判斷往往容易出現失誤。
特別是紅土滑步,這也是納達爾的拿手好戲,根據回球的旋轉、力量和落點做出判斷,他什麼時候應該啟動衝刺、什麼時候開始滑步、滑步應該到什麼位置、如何尋找到最合適的擊球位置等等等等。
一切,恰到好處,不僅不會浪費自己的腳步,而且準確到位之後,還能夠快速調整,為後續擊球準備。
這,就是對紅土的理解。
正確的移動範本,那就是納達爾;錯誤的移動範本,則是莎拉波娃所說的,“冰上的母牛”。
第二,彈跳。
紅土場地並不平整,顆粒肉眼可見,不要說和平滑整潔的硬地比較了,即使和草地相比,也充滿不確定性。
自然,網球在紅土落地反彈之後的彈跳,存在著諸多無法預知的不規則可能,改變後續飛行的拋物線。
比如,明明自己已經跑動到位,揮拍擊球,但莫名其妙地,擊球就揮空了,這不是因為對手的擊球旋轉,而是因為場地的不規則導致反彈曲線發生兩位球員都沒有預料到的情況,類似的狀況非常普遍。
和印第安維爾斯的大風相比,至少在印第安維爾斯能夠感受到狂風來襲,但紅土場地卻看不到這些變化的來臨,沒有規律、無法預判、難以捉摸,而且,貫穿比賽的每一次擊球,始終存在。
如果說,這些不規則彈跳是普通日常,那些變化往往比較細微,只是影響擊球效果;那麼紅土場最令人頭疼的問題就在於:
地雷的存在。
所謂地雷,就是泥土場地,可能有一小塊地方特別平整或者特別不平整,以至於網球落地反彈之後的拋物線規則徹底被扭轉或者打破;又或者是,網球直接落在界線上,因為界線的材質和紅土不同,兩種不同介質所帶來的衝突,導致反彈拋物線荒腔走板。
結果?
那就是完全打破平衡,臨場應變的終極考驗,其中大部分時候,可能根本就沒有臨場應變的機會,直接死球。
這些細節,全部都是“不規則”、“意外”、“突發”,沒有人能夠掌控,對比賽雙方來說都是公平的。
而納達爾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他對紅土的理解已經達到另外一個境界:
儘管他也無法避免這些突發狀況,但他的理解總是能夠比別人更加高深一些,應對起來更加從容,又或者是把意外轉變為自己的優勢。
這,是一種天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