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風暴”,正在來襲。

自高文登頂美網冠軍以來,“90後”、“95後”的年輕一代就如同雨後春筍一般爭先恐後地登上職業舞臺,盡情綻放光芒。

對此,各大媒體舉起雙手雙腳表示歡迎,掌聲雷動。

媒體們始終在尋找新生代之中能夠和高文相提並論的對手,不是錦織圭也不是瓦林卡, 而是年輕球員。

因為他們期待著“麥肯羅VS博格”、“桑普拉斯VS阿加西”、“費德勒VS納達爾”這樣具有時代意義的宿敵。

從拉奧尼奇到迪米特洛夫,再到更加年輕的小茲維列夫,媒體竭盡全力地煽風點火,試圖營造氣氛,早早開始營造“宿敵”氣氛,在2015年職業網壇的全面亂局之中,希望能夠為新新生代找到一席之地。

但是,記者們終究沒有預見未來的本領,他們都沒有能夠想到,最後形成宿敵角力之勢的卻是其他人:

“高文VS蒂姆”。

至少,在今年邁阿密大師賽兩位球員的首次碰面,人們都沒有能夠看出痕跡來,一切都顯得稀鬆平常。

蒂姆,可以看作是一個小號的納達爾,並不是說比賽風格或者實力,而是整個職業作風和比賽態度:

勤懇,專注,投入,全心全意,毫無保留,並且, 韌勁十足。

當然,比賽風格的部分相似也是一條線索。

蒂姆是繼納達爾之後, 第二位擊球平均轉速能夠輕鬆上四千的球員, 在2018年、2019年的巔峰時期,蒂姆的擊球轉速甚至能夠壓制住納達爾,這無疑是一項壯舉,同時也奠定蒂姆“紅土小王子”的地位。

同時,蒂姆和納達爾一樣,訓練狂魔,每天不是在訓練就是在前往訓練的路上。

但是,蒂姆和納達爾的最大區別之處就在於,蒂姆的網球特別“暴力”,和瓦林卡、盧布列夫是一個類別。

蒂姆的網球,拍拍發力,全場發力,不僅“軸”,而且“倔”,他堅信著,自己需要更強的力量、更轉的旋轉,才能夠壓制對手,所以困境狀態下,他往往會更加發力,而且正反手都不例外,全場覆蓋全面發力。

也正是因為如此,觀看蒂姆的比賽,“燃燒感”特別明顯, 不僅僅是精神層面,對身體的消耗也非常厲害。

側面也證明蒂姆身體天賦的出眾,以他的打法,往往可能無法維持一個完整賽季,但蒂姆卻在巔峰停留了超過五個賽季,然後慢慢開始出現傷病,一系列傷病的影響和後續處理的不當,導致陷入低谷。

因為蒂姆一直在試圖加力提速,所以他的擊球往往需要大幅度揮拍,更多的揮拍空間更多的準備時間,這也意味著:

一方面,這要求蒂姆擁有出色的步伐,為自己爭取擊球的時間和空間,自然,體能消耗也更加嚴峻。

一方面,蒂姆在硬地賽場往往容易力竭,因為硬地球速更快,壓縮他的揮拍和蓄力時間,這也是他更加適應紅土場地的重要原因,不僅穩定,而且上限更高。

但是,蒂姆職業生涯率先迎來突破的,卻是硬地賽場:

去年美網闖入十六強,首次出現在眾人視野裡;今年邁阿密又闖入八強,從短暫的低谷之中找回狀態。

原因,並不複雜。

蒂姆的擊球,夠重夠轉,球質出色,正反手均衡,再加上年輕氣盛,依靠出色的步伐為自己爭取擊球所需要的時間和空間,暴力性的進攻打法又兼具出色的防守手感,即使是硬地也具備強大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