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賽,連續進行,這在全年賽程並不罕見,除了印第安維爾斯和邁阿密之外,還有馬德里和羅馬、辛辛那提和加拿大,這些賽事也都是一前一後無縫銜接。

但是,「陽光雙冠」都是九十六個籤位的兩週賽事,這也意味著連續四周參賽,如此強度卻是獨此一家。

也就不能責怪球員們為了保證身體健康,二者選擇其一,參加一項、放棄一項了。

當然,如果可以的話,球員們也不希望錯過任何一項賽事,「陽光雙冠」在巡迴賽裡的受歡迎程度是有目共睹的,所有人都真心實意地希望能夠全勤參加兩項賽事;但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往往是骨感的。

當需要取捨的時候,賽事舉辦時間搶在前一週的印第安維爾斯就佔據優勢。

現實狀況就是,更多球員往往選擇前往沙漠,然後根據自己的具體表現和身體狀況,再決定是否前往邁阿密參賽,這也使得邁阿密每年的參賽陣容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星光損失。

最簡單也最直觀的就是,納達爾自2018年以後,就再也沒有前往邁阿密參賽。

納達爾在邁阿密的最後一次登場是2017年,一路闖入決賽,但遺憾輸給費德勒,五次決賽全部落敗,這也使得邁阿密和巴黎成為僅有兩項納達爾沒有能夠染指冠軍的大師賽。

毫無疑問,這就是邁阿密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但重點就在於,這是全年賽程密集的一個縮影,也不是邁阿密一個賽事就能夠左右的,這需要T、贊助商、球員工會等等達成共識尋求解決辦法。

難,難於登天。

今年,也不例外。

那廂,印第安維爾斯的男單決賽正在上演,高文和費德勒華山論劍。

這廂,邁阿密資格賽全部落幕,首輪比賽的序幕也已經緩緩拉開。

一前一後,沒有喘息時間。

客觀來說,全年賽事都是如此,比賽一週接著一週,無縫銜接,球員們需要學會科學安排自己的賽程。

但連續兩項大師賽、而且還是連續四周參賽的強度,對於任何球員來說都是嚴峻考驗——

判斷和選擇,也就非常必要了。

除了因傷高掛免戰牌的孟菲爾斯和科維託娃之外,貝內特烏、科爾施雷伯、克耶高斯、加斯奎特、齊布林科娃、塞皮、拉約維奇、馬迪費什(rdyFsh)、斯泰潘內克等等球員也全部宣佈因傷退賽。

另外,上週剛剛在印第安維爾斯傷愈復出的西里奇,再次宣佈因傷退賽。

還有,費德勒根本就沒有前往邁阿密,結束印第安維爾斯的決賽之後,就在社交網路上宣佈遺憾缺席。

儘管遺憾,但費德勒的決定沒有太多猶豫。

對瑞士天王來說,印第安維爾斯兩個小時十七分鐘的決賽,消耗巨大,特別是身體層面的耗損明顯,他已經三十四歲了,不可能像十七歲的時候那樣快速恢復——再辛苦再艱難的比賽,睡一覺就好了。

費德勒需要休息需要調整,所以,即使沒有任何傷病困擾,但為了接下來的紅土賽季,他還是退賽了。

邁阿密,損失慘重。

從世界排名來看,前二十名只有費德勒和孟菲爾斯缺席,數字依舊好看,但邁阿密明白費德勒的號召力——

一個頂十個。

可是,邁阿密又有什麼辦法呢?

賽事總監費爾南多索勒(FernndoSoler)親自致電費德勒,希望費德勒依舊能夠前往邁阿密參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