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己正手擊球長出底線的這一拍非常不滿,狠狠地咒罵了幾句粗口,將負面情緒短暫地宣洩出去。

重新找回冷靜。

最近三個賽季以來,困擾費德勒的最大問題,就是“錯失破發點”,面對任何對手都是,在破發點上往往容易出現不應該的失誤或者不應該的球質下降,導致破發成功率的下滑,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困擾。

這也是費德勒在和德約科維奇、納達爾對抗的時候漸漸落下風的重要原因,因為這樣的比賽機會往往不多,一旦錯過,可能就再也不會出現。

連續兩個破發點,全部如此簡單地錯過,也難怪一向優雅沉穩的費德勒,對自己的表現非常不滿了。

緊接著——

一記時速210公里的發球,迫使費德勒直接將回球打飛,發球直得,“AD:40”。

賽點,出現了。

關鍵時刻,高文的成長與蛻變,清晰可見,比起澳網來說,高文已經完全適應自己的全新發球動作,193厘米的身高優勢也得到更進一步的發揮,在需要發球挺身而出的時候,他能夠依靠這一項武器。

特別是在印第安維爾斯的大風天氣裡,在此前四個一發狀態出現波動的情況下,能夠臨場完成調整,這才是最難得的。

作為當事人,高文卻沒有在慶祝,而是保持專注,思考下一分的佈局——

賽點,應該怎麼打?

當然,如果能夠透過ACE直接拿下,自然最簡單快捷,但重點就在於,發球應該如何選擇?

二區。

外角。

在賽點上,高文還是選擇了二區外角,壓制費德勒的反手,常規套路。

有時候,常規意味著老套,但有時候,常規也意味著經典。

時速200公里!

啪。

一發,下網了。

狠狠撞擊在網帶上,激盪起一片白浪。

噢。

球場之內發出一片遺憾的驚歎聲,同時費德勒的球迷紛紛加油助威起來,因為二發也就意味著機會。

高文,心如止水——

大風。

依舊是大風。

在拋球的時候,因為風向的影響,擊球點稍稍搶了一些,毫釐之差;而且,高文還是希望一發製造更多壓力,所以下壓的力量和速度都有些狠,最後也就撞擊在了網帶上。

此時就可以看得出來,最後一局裡,博弈與反制的心理對抗還是存在客觀影響。

但高文並不意外,這些偏差全部都是正常的,他需要冷靜面對。

二發。

接下來,注意力應該集中在二發的佈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