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場比賽的比分,最後定格在:

“6:3”、“6:0”、“6:1”。

耗時一個小時四十一分鐘。

五盤三勝制的比賽,卻在一百分鐘左右結束。從這一項資料,就已經能夠解讀出很多很多了。

賽後,高文也給了維納斯一個大大的擁抱。

維納斯倒是沒有顯得太沮喪,輸掉比賽並不意外,但遺憾的是,沒有能夠堅持得久一些。

場邊。

華夏和紐西蘭的雙打球員都已經結束熱身回到場地內,準備登場。

張擇、李喆兩個人,為了熱身,沒有看到最後階段的比賽,就只是看到了賽點的一分,一切都結束得太快了。

和前一場的膠著形成鮮明對比,這一場的推進和結束都乾脆利落,以至於熱身時間都被壓縮了下來。

李喆瞥了一眼高文,笑容不由就輕輕爬上嘴角。

“你看高文。”

神清氣爽,滿臉輕鬆,幾乎就沒有怎麼出汗,平常訓練場的強度都要更劇烈一些,三下五除二就完成比賽任務。

悄無聲息地,李喆的昂揚鬥志也跟著點燃起來。

“看來,我們也需要加油才行。”

張擇多看了李喆一眼。

這一年來,李喆陷入一個瓶頸。

一方面,年齡漸漸增大,李喆距離自己的單打夢想也越來越遠,這些年,更多還是出現在雙打賽場上。

就和維納斯一樣。

另一方面,李喆卻始終拒絕放棄,他依舊不想退役,依舊希望能夠站在球場之上戰鬥,但常常看不到希望,付出的汗水和努力總是看不到成長和進步,反而深深感受到無力感,連帶著比賽也跟著迷失。

特別是高文的橫空出世,儘管李喆真心高興,但也進一步感受到新生代的衝擊——

畢竟,高文是1995年的,整整比李喆小了九歲。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這種危機感,正在悄無聲息地改變比賽心態。

但是,沒有想到,戴維斯盃讓他們真正近距離接觸之後,李喆反而點燃了鬥志,似乎又找回了年輕人的勃勃生機。

也許,這能夠成為一個轉折點?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