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抱怨戴維斯盃和聯合會盃賽制的聲音,數不勝數;itf和atp、wta之間的衝突矛盾也始終存在。

原因,很簡單也很複雜:利益衝突。

最主要就是賽程安排。

itf的賽程安排是一個單獨體系,這也導致他們的賽程安排屢屢和atp、wta發生衝突,飽受爭議。

一般來說,戴維斯盃全年一共四次賽事。

第一次,二月到三月左右,世界組和區域組的各個組別都分別進行各自的淘汰賽。

第二次,四月到七月之間尋找空檔。

第三次,九月前後。

第四次,十一月到十二月左右,世界組進行決賽、區域組則進行決定晉級世界組的附加賽。

近年來,itf的賽程安排已經漸漸固定下來:

第一次,往往安排在印第安維爾斯前一週;第三次,往往安排在美網結束的後一週。

這樣,真的好嗎?

在“陽光雙冠”即將到來之前,球員就長途飛行前往另外一個場地參賽,然後再四處奔波回到北美比賽。

美網才剛剛結束,球員狀態根本沒有調整過來就需要馬不停蹄地前往參賽,而且接下來魔都大師賽就在眼前。

atp和wta本來就因為賽程安排密集而備受指責,現在itf又在密不透風的賽程裡硬生生塞入額外比賽,並且以奧運會參賽資格作為籌碼,這也讓球員們苦不堪言,因為疲勞參賽而導致的傷病越來越多。

對此,itf和atp、wta都是寸步不讓、立場堅定,雙方都非常強硬,以至於球員成為左右為難的受氣包。

其實,世界排名在一百位左右的中間檔次球員才是最為難的——

那些頂尖球員們,因為資金充裕、時間自由,無論是拒絕atp賽事還是拒絕戴維斯盃,後續影響都不大。

那些低排名球員,可能根本就沒有資格參加那些atp頂級賽事,戴維斯盃就是沒有任何煩惱的一個選擇。

只有中間那些不上不下的球員,一方面,他們需要繼續參賽,爭取收入和積分;另一方面,他們也希望能夠為國效力,以至於不得不滿世界奔波。

比如眼前這一週。

他們需要參加戴維斯盃,但緊接著,不管輸贏,又要前往印第安維爾斯參加資格賽,爭取登上大師賽的機會。

“疲於奔命”,這個詞語頓時就變得形象生動起來。

對於高文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困難的選擇——

他渴望能夠為國出征。

儘管網球是一項個人運動,但胸口佩戴國旗踏上賽場的時候,那種感覺終究是不同的;而且他也一直期待著,自己能夠踏上奧運會的賽場,四年一次的盛會又將是另外一種挑戰。

僅僅只是想象一下,就忍不住熱血沸騰起來。

高文有些好奇,當他站在球場上,不是代表個人,而是代表國家榮耀的時候,那種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的亢奮與激動,到底是一種什麼感受?

此時,高文就正式踏上旅途,在前往印第安維爾斯之前,率先前往奧克蘭,首次代表華夏出戰戴維斯盃!

7017k